关键词:自省; 思路清晰; 创作方法论意识; 锐意; 独到见解
导论
首先“艺术创作方法论的创新问题”是我在七年的艺术专业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在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阶段对自我创作过程进行梳理,结合当今时代发展特征与当下世界与中国艺术发展新动向之后,强烈意识到的一个问题。其次,由于它是我真切创作经验的体悟总结,所以它必然具有指导我今后创作方向的潜质,这也是本文论证此题的一个重要意义。
问题的提出
1.从创作思路上开始脱离之前的以感性冲动为诱发的朴素创作观念,初步尝试以理性控制为创作依据的创作思路进行创作。
2.具体到画面上,从选材,画面元素构成,构图等方面进行带有观念性的表达,也就是说更加主动的利用画面中的一切元素与手段,塑造出画面之外的独特气质(这无疑是对架上创作能力进行的必然阶段性锤炼)。
3.从情绪的表达转向对更加视觉化的探索。开始表现为注重画面是否能够提供一种新的视觉样式。
问题的根据
为什么非要考虑创作方法论的问题呢?一个对于艺术事业有理想的专业者,要做一个有建树的艺术家,他需要的是清晰的思路与独到的见解。是对于个人创作经验的自醒与梳理;对时代脉搏的把握;对于世界艺术发展动向冥想式的洞察;是对这三点循环交替,螺旋式上升的不断思考。而全部问题的根据就在这里。下面我就从 “找自己、找艺术、找时代”三方面来阐释,为什么求艺者在其学习与创作过程中一定要以“创作方法论的创新意识”贯穿始终。
一、找自己
《乱花》系列创作仿佛为我打开了一道门,他让我见识到了自由创作的广阔天地,在这里我可以运用以往所有的技艺与自身不曾发掘到的潜力去完成我想象中的画面,初次感受到“理性的力量”。但与此并生的问题是:在《乱花》的大门打开后,初尝“自由”的我反而愈加的觉得身上依然有还未脱开的束缚;既然怎么画都行,那我到底怎样画。很显然,前者来自于我的性格本质,后者来自于我的艺术追求。最终我发现,我喜欢的是整个世界,由各行各业繁荣发展蒸蒸日上又问题百出灾难不断的这个不停“变化”的乱世。而且所有新事物都会对我产生巨大的作用,它能把我固有的、沉淀的东西激发出来,
二、找时代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它所带来的资本、技术、人才、知识、信息等生产要素跨国界的流动与配置,必然会在不同程度上带来各国民族文化和价值观的改变,将使全球各国文化在冲突与融合的交互中,呈现出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的新发展态势。
经济全球化必然使全球下的社会化生产与世界各地文化间的密切联系,表现为一种生产方式总是要求相应的文化价值观、思维方式去支撑,所以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提升,各民族的文化也就都会被带入全面的交往之中。当然艺术是文化领域里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的艺术工作者要想在呈加速度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有所作为,就要充分考虑与把握经济全球化这一特点,并自然地使之成为创作的背景。
三、找艺术
我们知道,每个时代都会有其极具代表性气质的艺术,这与所属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对其的影响是分不开的。艺术家的风格和艺术的形式难以避免地受到时代性与目的性的制约。每当艺术观念有所变化,人们看待形式的方式与艺术形式的本身便会随之改变。这说明形式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认为我们可以从创作方法论更新的角度,而非形式变化的角度去理解整个人类艺术史。也就是说,我们有必要把世界美术史看作是方法论的变革史,而非形式的革新史。方法论在前,形式在后。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只有在创作方法改变的基础上,形式才可能创新,这也是最有意义的,同时也是最站得住脚,有根有据的独创性。
当今世界各个不同文化区域的当代文化的发展始终是在对话和交流中展开的。今日各地具有各自文化背景的艺术家,他们的创作是在古今纵横、即时交叉的一个“场”中,他们反馈着的是,对最当下生存时空的反映。中国,是这个世界大家庭中的一员,随着全球化网络时代的发展与进一步的开放。近十年来中国当代艺术受到世界的瞩目,但不能盲目的樂观,因为市场有市场的逻辑,而艺术同样有其“正道”。中国的当代艺术缺乏方法论的创新意识。那么我们就要有方法论创新的自觉意识。
为何非要具有方法论创新意识
我们身处全球化、一体化、信息化的今天,对于所有有志于在世界范围内当代语境下从事艺术创作的同道、同修,特别是在各地的艺术殿堂里求学的万千学子们。如果,在创作之初就带有一种方法论创新意识的话,那么将会在我们有限的学习创作生涯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毕竟,一个对于艺术事业有理想的专业者最需要的是清晰的思路与独到的见解。而只有具备清晰的思路之后,才有可能提出系统的站得住脚的独到见解。
问题的解决
在经历了“找自己、找时代、找艺术”之后,符合我性格本质与艺术追求的创作方法是什么呢,在现阶段我把它用八个字概括“多元交互·无理并置”。
多元交互·无理并置,它基于读图时代和数字媒介处理的背景,利用符号化的视觉元素,以图层化的方式,将其并置在一起,各种各样的元素组合在一起看似有些奇怪,而这恰恰是我的“念头”与这些元素背后潜隐含义互溶,并在我的“精心设置”下产生的“化学变化”。
1.当下的时代是一个图像爆炸的时代,几乎所有人的视觉经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来自于图像与影像,人们对图像、影像开始本能记录、反应、运用以至表达。直到网络科技的发展最终使图像成为跨越地域,穿越国界的语言。
2.同样是基于数字技术而发展起来的大量图形图像软件处理工具也应运而生了,这些技术的提供不仅使专业人士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随之产生的一个重要变化是,他们使人们的想象与实际的审美距离拉到最近。而实际上,大大扩展了人们关于视觉接受与想象的可能性。大量在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人物、场景、事件通过强大的图像处理功能的“真实呈现”使当代人“错觉冲动”,“虚拟经验”。由此带来的影响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发生变化,人们理解事物的方式与可能性,也会呈裂变式递增。
3.正是基于读图时代与数字媒介处理的背景,“多元交互·无理并置”这个创作方法才具有指导实践的当代性。随后,读图时代的天然载体——符号化的视觉元素,被我以多元交互的形式利用,再以数字媒介将多元化、符号化的视觉元素以“图层化”的方式“无理”地并置在一起。其实“无理”只是一种手段,他往往以荒诞的形式出现,但最终揭示的是一个更为真实、现实的局面。“无理”并不是真的毫无道理,它恰恰是以我的“念头”为带动,为了使我所选取元素背后的潜隐含义能够自然互溶,并在“图层化”的设置下产生 “化学变化”而作的有效构划。
结论
至此,这些问题的阶段性解决,使我找到了当前能够适应我性格本质与艺术追求的创作方法。“多元交互·无理并置”本身并无多少特别之处,它只不过是我在创作过程中的一次个人化、阶段性总结。况且一个艺术工作者的成长,需要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纵、横的来看。也许他在某一时期,某一阶段与横向的一些创作者的方式方法相似,甚至压根应用的就是同一种创作观念与创作方法,但这只是横向的看。而与此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从一生的角度去考量一个艺术家的成长,他自身纵向的成长历程是我们重要的考察脉络,这也就是为什么文艺复兴运动持续300多年,几代人共同为了人性重生而努力,在某一时期他们都使用相同的创作方法。如深入生活写生,采用透视法、远近法等,但最终我们还是记住文艺复兴三杰的原因。艺术家自身成长的脉络是问题的主要方面,而他在某一时期的观念、方法是问题的次要方面,这如同战略与战术的关系。
我只不过是个在从艺道路上刚刚起步的学子,这篇论文也只不过是一次研究生的作业而已,对于艺术创作方法的认识还远远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但我所要指出的是,真正具備“新意”的创作方法是来源于最第一线的创作实践,如果没有我七年创作经验的积累,那将使这篇论文陷入空谈。而对于所有有志于在世界范围内、当代语境下从事艺术创作的同道、同修,特别是在各地的艺术殿堂里求学,如我一样的万千学子们,只有在漫长的创作实践之初,就自觉带有方法论创新的意识,才会在我们有限的学习创作生涯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终才有可能达到艺术创新的彼岸,并可以使真正的创造力持续不断。这种所谓方法论创新的意识高与低并不重要,而有与无则大不一样。这才是本文论述的要旨。
一个对于艺术事业有理想的专业者需要的是清晰的思路与独到的见解。而只有在思路清晰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提出系统的站得住脚的独到之见解。任何自欺欺人式的固执己见,都会让自己曾经的理想化为泡影,而坚持此想法不醒悟的行为,将永远的成为艺术的谎言与历史的笑柄。
这篇论文确是一个成果,但,我要说的是,一切研究的成果都只是阶段性的,而真正有意义的是——“探索”的本身。
注①2005年天津美术学院毕业生优秀论文集其中“品读与解析——十四、十五世纪西方绘画中的形式美学”一文。
参考文献:
[1]邵亦杨 《后现代之后——后前卫视觉艺术》[M].上海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8
[2]高名潞 《另类方法另类现代》[M].上海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5
[3]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作者简介:
张霆(1982.11-),男汉,天津,最高学历:硕士研究生;目前职称:助教;研究方向:美术学。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