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小学科学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有效尝试

时间:2023/11/9 作者: 鸭绿江·下半月 热度: 18205
李加周

  摘要: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成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教育。”所以,小学科学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活动时,需正确运用生活化教学策略,通过小学生在生活中接触的相关事物来实施教学,进而在增强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上,让科学更加贴近生活,激发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活化;对策

  小学科学教育是一门奇妙的学科,它能够让小学生在科学实践中体验世界,能够通過传授基础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发现科学的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为学生将来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提高其科技创新能力提供必要准备。小学生对周围世界具有与生俱来的探索兴趣,所以小学科学教育从现实出发,开展生活化教学活动能够使小学生很好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能够明白生活中处处充满科学,并了解科学和日常生活之间的必然关系。

  一、课堂导入生活化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它占用的时间比较短,但是在整节课中起到的作用却非常大,它的成功与否关系到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要想实现小学科学课堂的生活化,可以在导入的过程中实施生活化策略,根据所学的科学知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生活经验,为学生设置一个生活化的导入。这个导入可以是举例子说明生活中的科学知识与现象,还可以是与科学相关的小故事,或者是多媒体课件等等,只要是以生活实际为背景,都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以《电磁铁的磁力一》为主题教学,我就选取了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为学生设置了一个导入环节。在上节课的时候,学生已经接触过磁铁,所以对磁铁有了一定的了解。在上课伊始,我带着学生回顾上节课玩过的电磁铁游戏,并且让学生用电磁铁来吸引准备好的大头针。为了引发学生的思考,我将学生分成了六组,继续玩游戏,要求每个小组记录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个数。当然,每个小组的数字肯定不一样,我趁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每个小组吸回的大头针数量不一样啊?”“他们组的电磁铁劲儿大”,我听见有学生嘟囔着。我笑着说:“原来是这样啊?难道电磁铁的磁力不一样吗?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吧。”就这样,我用游戏、实验的方式引出了本课的主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思考开始新的学习。

  二、创设情境生活化

  小学生处在天真幼稚的年龄阶段,知识面不比成年人,所以他们在学习一些抽象的科学知识的时候,往往会比表现得很不耐烦,注意力非常分散,东张西望、交头接耳的现象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屡见不鲜。年龄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其中一个因素,除此之外还有教学方法的不当。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采取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内心感受和心理特征。教师应该捕捉生活中的科学资源,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高学习兴趣,掌握科学知识。

  例如,以《导体和绝缘体》为主题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些科学知识,我采取了创设生活情境的方法,我先将学生分成八个小组,每组大约五个人,假设每个小组就是一个小家庭。然后我为每个家庭提供了相应的物品,有电灯、木棍、电线、开关等等。接着我让每个家庭模仿在生活中遭受电击的情景,要求其他成员解决这个问题。到底怎样救他?哪里漏电了?怎样解决?学生开始小声讨论起来。而我只需要在旁边进行观察,看看学生们能不能用所学知识正确的解决这一切。在这个生活化情境中,学生愉快地交流着知识,既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又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可见,在小学科学的课堂上,一个良好的生活化情境,可以让学生时刻感受到生活就在身边,科学知识就在生活中。课堂与生活联系如此之近,学生可以在生活情境中无拘无束的交流思想,自由自在的表达感情,让学习科学不再那么困难。

  三、选择材料生活化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实验材料是支持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必要条件。它可以是教科书、图片、课外读物、周围的环境、科学实验仪器等等。教学中,科学仪器的使用有时是必要的,但是一味地使用实验器材,也会制约学生课外的探究活动。其实生活中一些随手可见的、甚至是废弃的物品,都可以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材料。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教育学生做个有心人,收集生活中的一些物品,如气球、塑料瓶、橡皮筋、报纸、鞋盒、吸管、小勺子、包装箱、泡沫塑料、蜡烛、废弃车子上拆下来的马达等等。这些物品看似毫不起眼,但在科学课堂上将发挥大作用。

  如学习《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时,让学生准备一个水杯,另外准备土豆片、胡萝卜、鸡蛋、橡皮、螺丝帽、图钉、铁钉、塑料泡沫、纸片、树叶等,用这些材料做实验。做实验前,可以先对这些物体的重量等进行初步的认识,猜测这些物体在水中可能沉下去还是漂浮在水面上。因为学生对这些物体比较熟悉,可以减少实验中的弯路。

  四、课后作业生活化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使其逐步掌握更多的生活技能。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用各种生活素材代替实验道具,突破传统课堂的束缚,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牢固掌握知识。例如,在讲解重心这部分内容之后,教师可以布置一项生活化作业:让学生利用鸡蛋壳、黏土以及颜料等制作不倒翁,并在下节课进行分享。考虑到制作材料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不仅可以在制作过程中巩固知识,也体会到学习科学的快乐。接下来,教师要与学生一起探讨不倒翁制作的原理,学生也能了解由于不倒翁上轻下重,全部力量集中在下方,因此可以保持平衡。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积极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也与陶行知提出的“重知必先重行”相符。

  总之,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充分发掘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教学资源,把学生生活与科学知识有机融合起来,使小学生切实体验到科学的实用性与趣味性,让学生在生活化的科学教学中养成学科学、懂科学、用科学的好习惯,让学生在习得现代科学知识的同时,体验科学,实践科学,用学到的知识建构科学的生活和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王金丽.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科学课堂生活化探析[J].中华少年,2019(19).

  [2]王瑞.小学科学课堂生活化教学研究[J].新课程:上,2018(12).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