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地质宫,这栋老式教学楼的每一级楼梯、每一面墙都沉淀着时光的味道。2009年冬,黄大年冒着纷飞的雪花大步流星地走进这里,震动海外。有外国媒体报道:“他的回国,让某国当年的航母演习整个舰队后退了100海里。”
黄大年作为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92年派往英国仅有的30个公派留学生之一。1996年,作为一名中国人,他刷新了英国利兹大学的历史,以排名第一的成绩获得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2009年,他已然是英国剑桥ARKeX航空地球物理公司高级研究员、研发部主任,成为地球物理研究领域享誉世界的科学家。
收到母校发来的回国邀请,黄大年没有丝毫犹豫。功名利禄都打动不了他回国的决心,ARKeX公司负责人对他说:“你如果从这里离开,必须承诺不使用这里的研究成果,否则公司有权追究你的责任。”他回答:“我会递交辞职报告,签署保密协议,终生恪守我的承诺。”在黄大年回国当年的“世界地球日”,中国国土资源部联合其他部门发布了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地球深部探测计划,吹响了中国向深地进军的“集结号”。
2010年6月,黄大年出任SinoProbe第九大项首席科学家,专攻深部探测高端设备的研发和实验。此前,他还接手了“高精度航空重力測量技术”主题项目的总体协调和技术指导工作。如果说“高精度航空重力测量技术”项目就像是给飞机、舰船、卫星等移动平台安装上了“千里眼”,能看穿地下的矿藏和目标,那么“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就是研制给地球做“CT”和“核磁”,让地下两千米甚至更深处都变得“透明”。这两个项目如果能在他的努力下比翼双飞,祖国深部探测事业的发展将不可限量。
由于我国深部探测设备长期依赖于设备进口,黄大年主张购买国外最先进的设备,对关键部位和插件进行升级改造。他要建一套能够集成所有地质、地球物理和钻探数据的软件系统。黄大年说:“咱们应该连后台和元数据都买回来,买回来以后做插件升级,升级后再卖给别人。”
2014年下半年,深部探测计划第九项目传来捷报,软件平台的24个插件完成了,整个系统实现了升级换代。当初卖给黄大年平台的公司发现:“你们用得怎么比我们还好?我们也要买这套系统。”这让中国深部探测领域的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
“地壳一号”万米科学钻被称为“入地望远镜”,是深部探测计划第九项目的核心内容。原本我国只实施过5000米的科学钻探,而“地壳一号”这个我国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庞然大物从四川运到大庆油田时,就一举创下了地下6000米钻探的亚洲纪录,并且还在向更深处的地心进发。被国外一直垄断的设备终于换上了“中国芯”,中国成为继俄罗斯、德国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地下万米钻探技术的国家。
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结题时,黄大年在德国进行了一场演讲,当时就有外国专家惊呼:“中国人不再沉默了,他们大有领先世界的势头!”而没有人知道,就在这个项目结题前不久,黄大年曾因劳累晕倒在办公室。
黄大年的办公室在吉林大学地质宫507办公室。入夏,地质宫陈旧的砖瓦挡不住瓢泼大雨,锯末铺就的单薄屋顶吸满了水,顶层五楼俨然成了闷热难当的渗水大棚。一次,地探学院领导去检查修缮情况,只见507办公室能蒙上塑料布的地方都蒙上了,屋里到处摆着脸盆和大桶。而黄大年穿着T恤衫、大短裤,坐在屋子中央,专注地在键盘上敲打。助理在他旁边,替他打着伞,核对数据。领导说:“黄老师,这屋站不能站,坐不能坐,咋还工作啊?”他回答:“我们手头要做的事情很多,一天都耽搁不得!”
黄大年还在507办公室对面开辟了一间咖啡屋,取名“茶思屋”,在那里存了几瓶洋酒,夏天他的学生在那里享用他和太太提前准备好的冷饮和冰冻绿豆汤,他也在那个屋子里招待过许多国内外专家。但常年的高压工作让黄大年的身体不断透支,最后因胆管癌去世,享年58岁。有人说他是“纯粹的知识分子”,因为他“什么职务也不要,就想为祖国做些事。”也有人说他是“另类的科学家”,因为他对待科研只有一句“我没有敌人,也没有朋友,只有国家利益”。学生们说:“其实黄老师很热爱生活,是个非常可爱的小老头儿,只是他太忙了,没有时间享受生活。”
黄大年最后的微信签名是:“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或许,他燃烧的生命之火仍在大地深处散发炽热。
摘自《知识窗》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