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音乐分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鸭绿江·下半月 热度: 18679
蔡德强

  摘要:《二泉映月》是我国民间著名民间盲艺人华彦钧的传世之作,经久不衰的旋律背后究竟有怎样的故事?音乐本身又具有怎样的的艺术价值?本文将会从作者背景、作曲手法分析、音乐材料分析等多个方面进行描述。

  关键词:《二泉映月》;鱼咬尾;音乐内涵;历史价值

  一、作者背景

  作者阿炳,原名华彦钧,1893-1950,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九岁时被召回道观,成了一个小道士。华彦钧不仅通晓道家音乐并且还精通各种乐器的演奏,尤其以琵琶技艺最为精湛。阿炳自幼便从他学艺。17 岁时,阿炳就已参加道教的音乐吹奏。在他35岁那年,双目相继失明,成为流浪艺人,解放前夕穷困潦倒,饱尝人间苦辛。

  二、作品背景

  《二泉映月》是我国著名民间盲艺人阿炳华彦钧的传世之作,据他同时代熟悉他生活的乡邻们的回忆,早在无锡被日寇侵占期间,就经常听到他在街头巷尾拉着首曲子,特别当夜阑人静的时候拉的最为动人。那时还没有取名,直到1950年夏天杨荫浏先生等人为他录音时经过商议才定名为《二泉映月》。对曲名出现了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是写景,有人认为二泉映月描写的是两潭清泉,其实主要是描写江苏无锡惠山九龙十三泉中声名最大的“天下第二泉”,人们也称它为二泉、惠山泉。实则描写一泉,而《二泉映月》表现的是清激的二泉中皎洁的明月。另一种则认为是抒情之曲,是阿炳坎坷人生的自我倾诉。透视作品反复循环的总体布局与音符的艺术处理,后一种解释也越来越为世人所接受。此时的他正处在贫病交加而多年未动乐器的时刻,当时只进行了一次实地录音的机会,仅勉强录制了《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

  三、作品形成

  这首乐曲从最初不定型的片段到构成完整的作品。经过了很长的时期,是阿炳在旧社会流浪漫义的过程中,通过长年累月的反复演奏、加工创造而成的。

  四、调性分析

  中国五声调式,1=G全曲无转调,主音在小字组G,其音高比普通二胡1=D低五度,一般用中、老弦,调性统一,之所以低一个纯五度是因为更能表现悲苦情仇的情绪,沧桑、悲怆、感叹的情感与场景相交融。故比一般二胡低五度。

  五、作曲手法分析

  学习鱼咬尾的民间旋律创作手法。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是由民间音乐家阿炳创作的,记录了他一生的心酸希望,《二泉映月》也是一首享誉世界的中国民族音乐的优秀作品,同时得到了世界乐坛的高度赞誉。

  引子:0.6 5643 2-(简谱) 第一句短短的下行音阶引子,短小紧凑,节奏由紧到松,音调由高到低,音区较低,好像一位老人的一声叹息,好像千言万语却一时不知道该从何说起,仿佛是一声深沉痛苦的叹息。

  第一乐句:2.3 112 3.? 5....第一乐句音调比较含蓄、深情、如泣如诉,好似主人公以感慨万千的情绪叙述着自己的身世。

  第二乐句:161 332 1.6 1233 21 6123 5第二乐句的主题贯穿了全曲,音调有所提高,仿佛作者看到了自己的过去,一时心情难以平静。

  第三乐句:5035 6561 5.3 551 66 5655 3第三乐句音调比第二乐句更高,情绪也更加的激动,深刻地展示了作者的心酸与怨愤。

  前四个乐句中,前乐句的结束音与后乐句的第一个音是相同的,前四个乐句形成了一个环环相扣、连绵不断的音乐效果,这就是我国民间乐曲中常用的旋律创作手法——鱼咬尾,也叫衔尾式、接龙式。

  六、速度分析

  全曲速度一致(48-58),曲终有渐慢。无论生活怎么艰难,依旧一步一个脚印,不拔苗助长,不急于求成。

  七、力度分析

  全曲力度:p、mf、mp、ff、pp、f、渐强、减弱,同一段素材通过不同的力度变化,好比人生大起大落,跌宕起伏遇到困难不低头,对美好的生活依旧抱有一颗向往之心。

  八、音乐材料分析

  全曲分为六段,经历了五次变奏。是单一形象的变奏曲式,结构为:引子+a+a1+a2+a3+a4+a5乐曲结构是自由变奏曲,由引子、主题及其五次变奏组成。

  九、音乐形象分析

  《二泉映月》含蓄深情的旋律如泣如诉,似悲、似喜、时而委婉低回、时而激流高亢,讲述着他辛酸悲苦而又充满坎坷的一生,毫不掩飾地表达出作者心中的真挚感情,抒发了作者淤积在内心的幽愤、哀痛和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

  继续对抗着生活,虽然他表现的是一种苦难,但是在他跌宕起伏的旋律当中却蕴含了一种嗯和社会抗争和自然抗争的一种充满韧性的一种坚韧的一种生命力。这就是阿炳的生命力、阿炳的骨气。

  十、历史内涵分析

  解放前夕穷困潦倒,阿炳饱尝人间苦辛,《二泉映月》正是阿炳生活的真实写照,阿炳的作品是我国音乐宝库中一份珍贵的遗产,渗透着传统音乐的精髓,表达了他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感受,情真意切,充满艺术的生命力。

  十一、音乐审美分析

  《二泉映月》是一首完美、丰富、深邃、曲调自然流畅、曲式科学严谨的二胡独奏曲。这一点业界都有共识。著名音乐家贺绿汀先生说《二泉映月》这个风雅的名字其实与他的聋乐是相矛盾的。与其说音乐描写了《二泉映月》的风景。不如说是深刻地抒发了瞎子阿炳的痛苦身世。

  十二、历史意义与传承

  《二泉映月》不是简简单单的写景,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主要表现处在旧社会底层的民间艺人以及贫苦百姓生活的沉重呻吟、感慨和倔强不屈性格的乐曲,此曲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同时阿炳常用绳子将二胡挂在身上站立演奏,因不方便换把,左手常定把演奏....无论在乐曲创作还是二胡演奏上,《二泉映月》中有许多我们可以学以致用,它所具有的艺术水准和价值值得我们共同学习和传承。

  十三、结语

  直到今天,70年过去了,这首乐曲依旧用动人的旋律与真挚的乐思感动着许多人。《二泉映月》在多个方面具有极大的艺术水准和艺术价值,这无疑是我国名族器乐作品的大雅之作。《二泉映月》很大程度上表现了出于阶级、民族压迫之下的劳动人民的疾苦和反抗精神,同时也揭示了一个哲理“每个人的道路注定是坎坷不平的,但路要如何走,全靠个人的意志”。可以说《二泉映月》是旧社会千百万劳苦人民的心声,《二泉映月》结束句又给人一种意犹未尽之感,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比阿炳的生存环境强太多了,今天的这份幸福来之不易,我们要好好正珍惜,继续创造更美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刘正维? 崎岖的音线 坎坷的人生《二泉映月》析,黄钟 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 1996年第2期

  [2]李雨桐? 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赏析,黄河之声 2016年第10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