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许渊冲的三美理论指导下的唐诗鉴赏

时间:2023/11/9 作者: 鸭绿江·下半月 热度: 18805
张秀颜

  摘要:诗歌作为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勤劳与智慧,尤其是唐诗,它开启了中国古典格律诗的先河,实现了在音、韵、调方面的无穷变化及在内容、形式、艺术上的完美结合,因而唐诗代表了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具有独特魅力。近年来,随着汉学在西方世界的广泛传播,如何在唐诗的翻译过程中保持原作的韵律节奏、精神风貌,成为众多译者必须逾越的障碍。今天我们就以许渊冲的翻译为例来看看像他这种大家是如何处理的,并且在他的“三美”理论下来进行一首详细的诗歌鉴赏。

  关键词:许渊冲;诗歌;唐诗鉴赏;

  一、关于唐诗

  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且题材繁多,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中。我们选择的是“唐诗”,它指的是近体诗,又称格律诗。在唐朝以前,多是古体诗,有所谓四言诗(如《关雎》)、五言诗(如《木兰辞》)和七言诗等。而到了南北朝,乃至隋唐,格律诗才逐渐形成。格律诗分为律诗和绝句,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按照每句的字数又可分为五言和七言。正如其名,与古体诗相比,严格的格律是近体诗的最大特征,并通过句数和字数的限定以及平仄音之分表现出来。如何在这一点上进行转换是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最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许渊冲简介

  许渊冲,生于江西南昌。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余年,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翻译集中在中国古诗英译法译,形成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 ,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著译六十本,包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中外名著。

  在翻译理论这个领域,各位大家都由自己的见解,如严复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信"指译文要准确,不随意增减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钱钟书有"化境"说(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朱光潜有诗论("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一切艺术的成熟境界);郭沫若有"再创论"("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超过创作");傅雷有"神似说"("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等。

  而许渊冲正是在继承前人学说的基础上,集毕生翻译之经验加以发展,提出"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这句话是许渊冲翻译理论的高度概括,它包含以下三论:"三化论"(深化、等化、浅化)是译诗的方法论。分别利用加词、换词和减词等方法,通过意译来努力达到神似的境界。"三之论"(知之、好之、樂之)是译诗的目的论。知之是使人理解,这是翻译的基本要求;然后要求好之,能使人喜欢;最高的境界是乐之,能使人愉快。"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是译诗的本体论。三美之中,最重意美,音美次之,最后是形美。所谓意美,是值译文要传达原文内容所产生的一种意境或者是联想的美。所谓音美,是指译文可以借助诗人的喜爱方法来表达原文的音美。所谓形美,许渊冲认为主要是在诗句长短和对仗工整方面,尽量做到形似。本次介绍就是基于他的三美理论。

  三、诗歌鉴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李白 (唐)

  故人西辞黄鹤楼(lóu),

  烟花三月下扬州(zhōu)。

  孤帆远影碧空尽(jìn),

  唯见长江天际流(liú)。

  A MENG HAO-RAN

  Mon ami quittelouest la Tour de Grue dorée

  Pour descendrela ville en fleur printanière .

  Sa voile au loin se perd dans la vo?te azurée ,

  Oùje ne vois couler quune longue rivière .

  ⑴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

  ⑵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辞:辞别。

  ⑶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下:顺流向下而行。

  ⑷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

  ⑸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译文:

  友人在黄鹤楼向我挥手告别,阳光明媚的三月他要去扬州。

  他的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中,只看见滚滚长江在天边奔流。

  首先先从音美这个层面来鉴赏。在中文版本里,这首诗在押韵和平仄上都是严格符合格律诗要求的。格律诗的押韵,是指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它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偶句押韵,本诗的“洲”和“流”就是韵母 ou、iu相押。关于平仄,简单说,在现代汉语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这首诗在平仄上也符合尾联上仄下平的规律,因而读起来让人觉得比较悦耳。但是我们要注意到,法语里并没有平仄这个东西,这已经属于不可译的范围了,我们只能加以舍弃。押韵倒是有类似的——韵脚(rime),法语诗歌里的韵脚是指词末的元音相吻合,所以我们可以从这方面下手。因而,译者在这里做了转化,他选取了两组韵脚,“ré”和“ièr”,如此以法语中的押韵来代替中文中的押韵,通过中文和法语的语言特质转化,保留了押韵的音美。并且诗歌整体读上去也是毫不费劲,轻快流畅。

  接着是形美这个方面。我们先来看这两组韵脚,阴阳性和单复数都相吻合,并且“黄鹤”本身的翻译应该是“grue jaune”,译者为了实现“ré”的的相符,将jaune改成dorée,不仅增加了黄鹤这个词的美感,也实现了和“azurée”押韵。然后是这首诗的第二句和第四句是缩进了四个空格的,这并不是译者的心血来潮,而是这代表了一种特殊的韵式。译文采用了“ré”和“ièr”这两个韵脚,并且是ABAB式的交叉韵(les rimes croisées),所以特意用这种形式来映照中国诗歌的对仗工整。其他的,比如许渊冲在翻译杜甫的《春望》时,因为采取的是平韵(les rimes plates),所以诗句便排列整齐,没有空格变化。除此之外,这首诗是五言绝句,用词简练,高度概括,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尽量保持了其简洁性。

  最后是意美这个方面。这首诗虽是惜别之作,然而文笔优美,意境开阔,让我们感受到的只是淡淡的憂伤。首联“故人”在中文里的意思是老朋友,“mon ami”翻译出了这一点,为全文送别老友奠定基调。“黄鹤楼”本身只是一座普通的楼,但传说中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且黄鹤在中国的文化中本身有着很好的寓意,象征着健康长寿和性情高雅,所以译者特地用了“grue dorée”,不仅则增加了这个词语的美感,更是凸显了友人孟浩然的风流潇洒。颔联翻译得比较巧妙。“烟花”在这里是一种意象,一种春色茂然的意象,译者选择了“fleur”这个最能代表春天的东西,以小见大。且译者并没有直接把“三月”翻译成“mars”, 而是转化成了“printanière”,“春天的”。这两个词连在一起“enfleur printanière”作为定语来修饰“扬州”这个“ville”,整句诗直译过来是“为了去那个到处都是春花的城市”,虽不尽“意似”,却做足了“意美”,画面感十足,把三月里春意盎然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颈联的“vo?te”本身是“拱门,穹形物”,“azurée”则是“天蓝色”的意思,这两个词连在一起一起表达“碧空”,富有美感。尾联的“长江”本来的翻译是“le fleuve Yantzé”,而译者在这里把它翻译成了“longue rivière”,意思是“长长的江水”,一则是为了押韵,二则则是通过江水之长烘托出作者的依依不舍之情。这两句诗看似是写景的,勾勒了一幅碧蓝的天空下,作者目送友人所搭载的船帆渐渐远去,直至消失在水平线的画面,通过这富有诗意的注目,很好地渲染了作者目睹好友离去的淡淡的悲伤感。

  四、结语

  通过这一篇诗歌翻译的赏析,我们对许渊冲老先生的三美理论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并且希望对我们以后的诗歌翻译有所帮助。不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汉姆雷特,也许有些人并不偏好许老先生的这种翻译风格,毕竟翻译再怎么优秀也不能达到百分之百的翻译度,比如许老先生就丢弃了平仄,还有他对地名的翻译,常常进行了转化,比如这篇诗里的“长江”和“扬州”,有些人可能更偏向地名的准确翻译,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严复提出的“信、达、雅”始终是翻译的不变准则。在此原则的指引下,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务必反复钻研原文,规范遣词造句,同时也要拿捏好转化的尺度,争取实现原文与译文的高度统一。

  参考文献:

  [1]梅婷,《浅谈许渊冲“三美”译诗理论中的“音美”》,《校园英语》,2015年8月。

  [2]张琴,[许渊冲《汉法对照中国古诗词三百首》中唐诗法译解析],《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12月,第6期。

  [3]中英伦葩,沈双褀,《论唐诗的法语翻译》,《法国研究》,2016年11月。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