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故乡的堰

时间:2023/11/9 作者: 鸭绿江·下半月 热度: 20411
我的故乡四川九龙县烟袋村,在雅砻江大峡谷,周围群山环抱,一个村六个组散居在七沟八梁,斜斜的大坡地上。左右两边是深深的沟壑,背后是太阳湾山,脚下是滚滚雅砻江。一眼望去,各种果树、竹林在房屋周围,那深绿族拥着白色的楼房,层层梯田层层绿,把原来沟沟坡坡的地方,因地治宜,变成了茶园,蜿蜒的水泥公路连通了各家各户。

  这就是现在的故乡,当你跨进那楼房大门时,会看到大屏幕电视,放着高清的彩像,亲人在招呼人的同时,不时还在点那智能手机,当然家具也整洁漂亮。在这边远山区,要建成这样,国家的投入是相当大的。由于山高,环境恶劣,九龙县是全省最后通公路的县。后来搞乡乡通,村村通,组组通,变成了而今的户户通。

  故乡的变化分三个阶段。在一九七三年以前,故乡贫穷落后,那七沟八梁的坡地缺水,靠天吃饭,冬春无雨,接近夏才有雨水,那带黄泥的土地,板结的像铁板似的,人们头顶烈日,挥着锄头,一天挖不了多少地,挖了的松土,还未下种,遇上夏天的暴雨冰雹,仅有的土地泥土被冲走了;那褐色的土地坡地变成了无数被冲刷的沟。六个队靠后山的一条小溪,饮水都比较困难,每个队有少许梯田,靠晚上淹田白日插秧,那时叫队,队与队之间争水,有时打架,头破血流的事时有发生。

  一九七三年,山村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的高潮,那雅砻江大峡谷的骡马驿道上,来来往往的马帮,驮铃声不绝于耳,驮着钢钎,驮着二锤,驮着炸药,象三大战役,支前的队伍,山村响起了炮声,坡地在炮声中改出了一层层梯田。一年年过去,坡地越来越少,梯田逐年增多,几年过去绝大多数水土流失的坡地,变成了保土、保水、保肥的良田。在村里组建改土专业队的同时,抽调村里精壮小伙子向悬岩绝壁的石梯子悬岩开战,那些小伙子,挂着保险绳在绝壁上打炮眼,只见硝烟弥漫,炮声震耳欲聋。象一个冲杀的战场。经过_一年奋战,石梯子水渠贯通,龚家沟深壑的水被乖乖地牵了过来,进了烟袋大队的田地。第二年,即一九七四年,修堰专业队又向大湾子悬崖开进,那叮叮当当的钢钎撞击声,号子声在峡谷中回荡,烟尘中的修渠人个个都是大花脸。他们虽苦,心里乐。谁都知道水是农业的命脉。又是一年多,这并不算长的两年,修渠手上长满了硬茧,背膀上脱了几层皮,而且有三个修渠人在塌方中光荣牺牲,两人受伤。流淌了血汗,终于得到了回报。大湾子深沟的水哗哗地从悬崖的堰槽流过,又流进烟袋大队的田地。有了两条水堰,烟袋大队的庄稼喝足了水,才有那绿浪翻滚,桃李满园,五谷丰登。

  故乡的第一变就是政土造田和修堰,这是农业的基础,丰收的保证。近半个世纪,故乡的人们饮着从深壑来,从悬崖过的清泉,他们时时提起乡书记与副书记,还有那时叫大队书记、大队长和各队队长。他们全都过世了,唯有那两条堰,在雅砻江对岸半山腰一望,那悬崖上炸出的白花花堰,象一条白带缠在崖壁,好一个玉带缠腰。留下了代代相传的财富,必将和修堰的英雄们一道名存千古。

  故乡的第二变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土地承包分到户,调动起来的积极性,从填不饱肚,到生活改善吃穿有余,这是一个质的飞跃

  故乡的第三变,要算现在的精准扶贫。从村里最初一部分人先富,到现在国家扶持,精准扶贫,走共同富裕的小康之路。家家户户通公路,每户最少都有摩托,汽车、拖拉机,可谓车水马龙。农村修建起的住房,不亚于城里的别墅。特别厨房、厕所改造和城里差不多。农民真的过上了幸福日子。农民深有感触的就是,国家免了公余粮,各方面给予补贴,农民有了社保医保,城乡差距越来越小。

  每年回故乡,总是要在两条堰上走走,回味那曾经打过钢钎的地方,回味那修堰工地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回味我那兄弟队长带头修堰的情景,他去了,修堰人,大多数已经过世。物在人非,走在故乡的堰堤上,仿佛又看到他们吊着安全绳打钢钎的身姿,仿佛又听到了工地上隆隆的炮声,和那一个个有节秦的号子。故乡的堰,经过改造,不再是过去用黄泥和石子筑的堰槽。公路通后,堰槽都改建成三面光的水泥堰槽,把爱塌方和垮方的地方换成了大铁管,保证了水堰畅通。有了水,老天爷限制不了那滴滴贵如油的雨水,随着国家对农村水利建设的投入,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庄稼干旱时有水作保障,每年丰收在望。故乡人对两条堰的爱有增无减,我虽在遥远他乡,始终没忘记过那两条堰。

  作者简介:

  趙坤,笔名:赵堃,昵称:高山。四川九龙县人,中师毕业,函授过汉语言文学。甘孜州作协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中国网络作家协会会员。曾在报刋和文学网上发表过作品二百一十多篇,出版有《岁月印痕》和《浪迹》两本文集。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