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都是“青天”,为啥命不同

时间:2023/11/9 作者: 幸福·悦读 热度: 15160
彭春岭

  在中國封建社会长达2300多年的历史中,有史记载的大小官吏多如天上的繁星,但有两个人被万民百姓颂扬为“青天”,甚至达到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程度,根据他们流传的事迹加工改编而成的小说、戏剧、评书等数不胜数。他们就是北宋的包拯和明朝的海瑞,前者被称为“包青天”,后者被称为“海青天”。这两个“青天”都是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敢于犯颜直谏的刚烈之臣,是封建社会推崇的人臣楷模,普通老百姓敬仰膜拜、寄予厚望的“青天”大老爷。

  虽然都是“青天”,但包拯和海瑞的命运结局却迥然不同,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先说包拯“包青天”。据《宋史·包拯传》记载:包拯,字希仁,安徽合肥人。包拯出生于官宦世家,29岁就中了进士。然而,为侍奉渐渐年迈的双亲,包拯拒绝出去做官,在家一待就是10年,直至父母病逝、守孝完毕。所以,他在北宋官场上一露面已是中年,但举止全然是个“愤青”。但就这样一个油盐不进的主儿,在北宋的官场上却平步青云、步步高升。由于他改革狱讼,为民做主,“开封有个包青天”的美名不胫而走。其实,包拯在开封市长任上,只做了不到两年。61岁的他,接到宋仁宗又一项重任:出任三司使,打理国家财政。1061年,他官至枢密副使(副宰相职),成为中枢重臣。

  包拯

  但63岁的包拯已是风烛残年。欧阳修说,包拯一生“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在朝廷”,这样的至情至性,消耗了他的生命。尽管还有很多他看不惯、希望改的事情,但他已无能为力。宋仁宗亲自到了包拯家里,探视病情。这是君臣俩的最后一面。1062年5月,包拯病逝于开封,朝廷追赠他为礼部尚书,谥号孝肃,举国哀恸。

  再来看看海瑞“海青天”。据《明史·海瑞传》记载:海瑞,字汝贤,一字国开,自号刚峰,正德九年(1515)生于海南,祖籍却是福建。

  海瑞虽然也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然而科场一直不顺利,直到嘉靖三十二年(1553),近40岁的他才以举人身份被任命为福建延平府南平县教谕——一个类似于县教育局局长之类的职务,进入官场。

  海瑞进入官场后,恪守“不受礼,不行贿”的原则。在淳安知县任上,他得罪了顶头上司、浙直总督胡宗宪,眼看乌纱不保,可是在这节骨眼上,因为奸相严嵩倒台,海瑞歪打正着升了官,被调到京城户部工作。不料,到京不久,海瑞就因为骂嘉靖皇帝差点被杀了头,幸运的是嘉靖死了,海瑞出狱后被任命为应天巡抚。但好日子没过几天,海瑞就被革职回乡。纵观海瑞的一生,自踏入官场,到74岁病逝在任上,前后历经30多年。在这30多年里,他三次被罢官,被罢官或无奈辞职的时间长达16年。

  在去世的前几天,海瑞还退掉了兵部送来的7两银子。海瑞去世后,都御史王用汲去拜谒,在葬礼现场,看到的只是用葛布制成的帷帐,破烂不堪的竹器。而这些东西在当时连最贫寒的读书人也不愿用。王用汲禁不住潸然泪下,他想方设法募集了一笔钱,总算把海瑞的丧事给办了。

  海瑞虽不得官心,却深得民心。海瑞当政,不随意增加百姓负担,所以,在其升调、辞职时,百姓常常“号泣载途”,很多百姓还在家中供着他的画像。海瑞的死讯传出后,南京的商户和百姓自发罢市以示祭奠。他的灵柩是用船运回家乡的,途中,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的人站满了两岸,祭奠哭拜的人百里不绝。

  为什么都是官场异类,海瑞屡遭罢官而包拯却一次也没被罢官过呢?

  也许有人会说,两人所生的时代不同,也许还有人会说,两个时代的皇帝不同,皇帝的性格决定了两人的命运。其实,笔者认为,造成两人命运不同的关键,是两个人虽都号称性格刚介,不畏权贵,但一个只是对下,而另一个是不仅对下而且还要对上(皇帝本人)。

  这回先说海瑞。“海青天”的失误,就在于他把矛头指向了皇帝。嘉靖四十五年(1566),海瑞任户部主事时,犯了傻劲,就多年来人们最最忌讳却没人敢说的事上疏皇帝,批评皇帝迷信道教、不理朝政,结果被逮捕入狱,差点判了死刑。从此皇帝便不再信任他,加之有人趁机打小报告,于是被革职回家,闲居16年。

  其实也难怪皇帝生气,你看他在给皇帝的奏折里都说了些什么:“一意修真,是陛下之心惑。过于苛断,是陛下之情偏。”他又信口开河,说“陛下之误多矣”,一下子就把皇帝全盘否定了。别说皇帝,就是普通人也很难接受。这还不算,他又说皇帝:“一意修真,竭民脂膏,滥兴土木,二十年不视朝,法纪弛矣。”“吏贪官横,民不聊生,水旱无时,盗贼滋熾。”这样的奏折,皇帝居然没有当场就杀了他,已经是皇恩浩荡了!

  我们再来看“包青天”。宋史上说他“性峭直,恶吏苛刻”。也就是说,包拯之所以谓之“包青天”,就是因为他铁面无私,一身正气,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杠子气”,不但鸡鸣狗盗之徒他要绳之以法,就连贪官污吏、皇亲国戚他也没放在眼里,只要犯在他手里,照收拾不误!

  这包拯,难道真的胆大包天了吗?不!“包青天”最懂得什么叫见好就收!任职的30多年期间,在他的弹劾之下,被降职、罢官、法办的重要大臣,不下30人。这个数字是惊人的,也是亘古少见的。那些被弹劾者,都是有权有势有后台的人,其中大部分人比包拯的官职还要高。如张尧佐,权能通天,几乎雄踞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偏偏包拯不怕这些家伙,他6次弹劾皇亲张尧佐、宰相宋庠,7次弹劾王逵。在多次的廷辩中,包拯当面与宋仁宗诤谏,措辞激烈,情绪激动,有时唾沫飞到皇帝的脸上,满朝文武,无不大惊失色。然而仁宗虽然当时怒不可遏,但他决不会怀疑包拯的忠心。

  事实上,包拯对宋仁宗是尊重的,他的奏折可以使宋仁宗出一身冷汗,但他仍是一片赤诚地表明,他是在忠心维护赵家的大宋江山,没有半点私心。任何一位统治者,都有一根敏感的神经,像老虎屁股,绝对摸不得。在这一点上,包拯头脑始终非常清醒,绝对不去碰高压线。他对皇帝的批评虽然很严厉,弹劾违法犯罪的大臣时也很激烈,但又常常设身处地为皇帝考虑,如果第一个方案达不到,是否能采取第二个方案?这就给皇帝提供了一个缓冲的余地,也缓和了一下舆论,这样事情既能够解决,皇帝也有了下台的阶梯。

  包拯和海瑞虽然同样被称为“青天”,但骨子里两人却根本不是一类人,所以说,包拯深得皇帝的信任,而海瑞深为皇帝所厌恶,这也难怪“包青天”能在官场上平步青云、游刃有余,而“海青天”却只能是四面楚歌、举步维艰了。

  摘自《文史博览·文史》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