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诸葛亮、周瑜之我见

时间:2023/11/9 作者: 鸭绿江·下半月 热度: 18587
李婉晴 屠珊珊 王煜杨 王进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历史章回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它的故事被人们口口相传、家喻户晓。该书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以及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记得当初第一次看《三国演义》的时候,总会为书中人物独特而生动的形象而惊叹,无论是为了自己称霸天下的事业还是为了兄弟情谊,他们仗义豪情,肝胆相照。曹操的奸诈狡猾被后世称为一代枭雄,刘关张兄弟桃园结义的肝胆相照至今都是一桩美谈……

  纵使《三国》里有这么多的英雄人物,我唯独对诸葛亮和周瑜的爱恨情仇产生了兴趣。诸葛亮和周瑜都是三国时期的惊天纬地之才,其智谋之高,谋略之深,每每看到都会使我为之惊叹。记得当初诸葛亮隐世不出刘备三顾茅庐请其出山,隆中对的一番话展示了他的深謀远虑。当时正逢官渡大战结束,刘备逃到荆州,投奔刘表。刘表拨给他一些人马,让他驻在新野。刘备在荆州住了几年,刘表一直把他当上等宾客来招待。但是刘备是一个雄心勃勃的 人,因为自己的抱负没有能够实现,始终心有不甘,于是司马徽、徐庶为刘备举荐诸葛亮,刘备听闻诸葛亮足智多谋,并且自己现在急需这样的人才,于是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见刘备的心意之诚为他便做了隆中对策,他对天下局势进行了精辟的分析,认为在当今时局下,无论是曹操还是孙权都是至关重要的人物,想要在这种局势下立足自身唯有联吴抗曹。诸葛亮的才能和远见卓识令人叹服,不愧是与管仲、萧何齐名的良相。借用鲁迅先生对他的评价“状诸葛多智而近妖”,即可看出诸葛亮是多么的有才智计谋策略是多么的高深。

  对于周瑜,想必我们最为熟知的是他那句“既生瑜,何生亮”。不懂三国的人想必会被道听途说的消息蒙蔽,他们或许会认为周瑜的才能似乎差诸葛亮一筹,但是倘若细心研读原书的就能发现周瑜的才能可与诸葛齐肩。不然也不会有孙权称赞周瑜有“王佐之资",范成大称他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了。

  最能体现诸葛亮和周瑜之间的“爱恨情仇”莫过于诸葛亮“三气周瑜”。在《三国演义》中是第五十一回曹仁大战东吴兵 孔明一气周公瑾、第五十五回 玄德智激孙夫人 孔明二气周公瑾”,和第五十六回 曹操大宴铜雀台 孔明三气周公瑾这三次。

  第一气:周瑜和诸葛亮约定攻打曹仁,周瑜先行攻打如果不成再由诸葛亮去攻打打败了曹兵,但是等周瑜费劲辛苦攻下时却被诸葛亮却乘机夺取了南郡等地。第二气:我们熟知的俗语“赔了夫人又折兵”正是出自这里。周瑜对刘备用美人计,想要将其留下杀害,但是被诸葛亮识破了他的计谋,使得刘备和孙尚香安然地回到了荆州,并且安排士兵讥讽周瑜“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第三气:周瑜假借攻打汉中之名借道荆州,却被诸葛亮看穿他实际上是要攻打荆州的事实。气的周瑜旧伤复发而亡。这三回事件是周瑜和诸葛亮交锋的经典代表但是在原文中却是被罗贯中用来抬高诸葛亮而作。周瑜用计诸葛亮破计,双方交锋是不可避免的,他们二人阵营不同,效忠的主公不同自然会有斗争,输赢也是常有的。但是我们能仅凭这些就说周瑜才智低于诸葛吗。依我看并不是这样。第一气中,明明是双方共同商议,周瑜费尽心思却被诸葛亮取得了胜利的果实,纵然是诸葛亮技高一筹,但是又何尝不是周瑜信守承诺呢;第二气中,周瑜的美人计原本就要成功了,可是被孙权的母亲横插一脚,不让孙权杀刘备,将刘备放虎归山,计谋最终失败。用今天的话来说这难道不是“猪队友”的功劳么。由此可见周瑜的计谋其实并不差,是他时运不济,天时地利人和总是不能站在他的一边。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和周瑜有一次合作那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这场战役不仅是孙吴联军共同抗曹的战役,还是一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提到赤壁之战,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人物就是诸葛亮,在他们看来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的功劳是最大的,但是我认为在赤壁之战中,功劳最大的是诸葛亮和周瑜两个人。从刘备阵营来看,诸葛亮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巧借东风,确实劳苦功高。从孙吴阵营来看,周瑜是一位很有军事才能的将领,文武双全、有勇有谋,在东吴集团中的地位很高,被孙权派到赤壁战场担任赤壁之战的总指挥。作为统领,他指挥得当,偕孔明设计火攻;骗蒋干盗书、派黄盖诈降,自然也是功不可没。因此我认为在赤壁之战中周瑜和诸葛亮的功劳一样大,用不着攀比,只是立场不同,看待的眼光自然也就不同。

  诸葛亮和周瑜作为三国时期的顶尖谋士,他们的才智和计谋都是我们望尘莫及的。常言道:高处不胜寒。当一个人在技艺或修为上达到极高的境界,境界越高,能够作伴的人就越少,越会感觉到孤寂和寒冷。伯牙绝弦是因为世上再无像钟子期一样的人能够听的懂他的高山流水,再无知音。在周瑜死后,诸葛亮前去吊唁“呜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岂不伤? 我心实痛,酹酒一觞;君其有灵,享我烝尝!”这短短几句包含了多少哀痛和悲伤,诸葛亮又何曾不知知音难觅呢。因此我认为诸葛亮和周瑜的关系,就好比俞伯牙和钟子期一般,尽管三国谋士众多,但是作为两大阵营的最高明的谋士,他们所处的地位相同身份相似,这也就奠定了他们二人的知己之遇,惺惺相惜之感。不是“既生瑜,何生亮”而是“高山流水,知音难觅”。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