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人在八十多岁的生命长度中,历经了四朝,阅尽天下人事,还有政治的五脏六腑。
董仲舒任江都王国相长达十年之久。江都就是今扬州。公元前140年,他千里迢迢,赶赴扬州上任。这里南临波涛滚滚的长江,北有淮河的灯影摇曳,又傍带一条开凿于战国时的古运河,向东还可以远眺云波浩渺的东海。这一切令董仲舒的视野更加宽广。
江都王刘非是景帝之子,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弟,也是董仲舒辅佐的对象。刘非多才气,有勇力,广治宫室,素来骄奢。迁居东南大邦后,广招四方豪杰,心里渴望着更大的辖区。于是,朝廷委任他为江都王国诸侯相,含有监视与制衡的政治期待。董仲舒既要完成中央交办的政事,又不能得罪刘非,实在需要投机取巧,或政治智慧。
很快,董仲舒找到了平衡点。他正心正己,又“以礼义匡正,王敬重焉”,加之,恪守“兼善天下”之座右铭,在江都兴礼乐,致教化,调阴阳,利元元,所作所为,一任皆以利民安邦为本,江都称治,成为了汉武帝以礼治世待客,颇有成就的二千石。《汉书·循吏传》称:“孝武之初,外攘四夷,内改法度,民用凋敝,奸轨不禁。时少能以化治称者,惟江都相董仲舒……以经术润饰吏事,天子器之。”
皇帝的神经有时候会出大毛病。公元前135年二月,辽东高祖庙发生火灾。二月后,高祖长陵高园殿又发生火灾。是时,董仲舒正著《灾异之记》,神经敏感的汉武帝勃然大怒,对董仲舒的态度来了一个急转弯,马上罢了董仲舒的官职,论罪当死。后来,汉武帝在众妃的临床按摩中,神经系统获得了温柔的康复。于是,他一高兴,又赦免了董仲舒,复为中大夫。可以说,众妃娱乐了皇帝,也拯救了另一个男人的命运。不然,汉代就缺少了一个大儒,董仲舒在中国历史上就不会占有那么多的页码。
公元前124年,公孙弘晋升为丞相。他一生有功于汉室,但又喜欢干两件事:一件事是政敵比他弱,他嘲讽;另一件事是,对比他强的政敌,大加排斥。董仲舒治《春秋》是强项,学问和见地在全国是一座山峰。公孙弘的“宰相肚子”撑不开船了,向汉武帝推荐董仲舒出任胶西王国相,辅助诸侯王刘端。公孙弘表现了他的政治成熟,用高尚的形式实施小人的奸计,而且,天衣无缝。
但董仲舒知道公孙弘的阴险。他不露声色,于公元前125年赴任了。四年后,董仲舒致仕归家,将家迁至今陕西兴平市策村,开始了他著书立说的宏伟事业。皇帝没有忘记他,朝廷也没有忘记他,未央宫每有大议,均令使者及廷尉就其家而问之,仍受尊重。而董仲舒的礼教思想,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在承继孔子的三正说,韩非后期的三顺说基础上,董仲舒加以创新,提出了三纲说。他指出,“三”者同是指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尊卑等级。先秦儒家说的“三顺”,董仲舒更以《顺命》作为篇名。《顺命》篇说:“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孔子曰:‘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以此观之,可畏者,其唯天命:大人乎!”这个受命就是从命,臣从君命,子从父命,妻从夫命。至于君从天命,那完全是假托的。这就给君主以为所欲为的广阔天地,谁也制约不了他。董仲舒三纲的实质也是合着三正、三顺的脉搏一起跳动的,有些重叠的地方,但不是抄袭,他发展了孔子礼教学说。这是值得注意的地方。
班固是个了不起的汉文史学家,但对礼教却有不清爽的举动,比如抄袭。他在《白虎通义》中特作《三纲六纪》一篇,对三纲的阐述是这样的:“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故《含文嘉》曰:‘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班固说三纲是三对阴阳的:“君臣父子夫妇,六人也。所以称三纲何?一阴一阳谓之道,阳得阴而成,阴得阳而序,刚柔相配,故六人为三纲。”君、父、夫是阳,臣、子、妻是阴。又说三纲是分别天、地、人:“三纲法天地。……君臣法天,取象日月屈信,即伸,归功天也。父子法地,取象五行,转相生也。夫妇法人,取象人,合阴阳,有施化端也。”班固还说,“子顺父、臣顺君、妻顺夫何法?法地顺天也”。这三顺的名称是抄自韩非的三顺说。以三纲比天地,是抄自《易传》和董仲舒的。
班固穿着以前礼教的衣饰,灵魂也依附于以往的礼教。他采取照搬的方法,先肯定阴阳的尊卑地位,然后把礼教等级比作阴阳的属性:“夫礼者阴阳之际也,百事之会也,所以尊天地、傧鬼神、序上下、正人道也。”班固图简便,却给后人留下了笑资。
董仲舒的三纲不可能是彻头彻尾的原创,但他与班固的最大区别是有沿袭但绝不抄袭。
董仲舒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天是最高的神,三纲可求于天,也就是“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三纲的王道同天一样地永久不变了。
假托神权,为君权服务,是董仲舒的一大发明:“《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曰:缘民臣之心不可一日无君。……故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用白话文说,臣民的从君同于君的从天。天是虚的,君是实的,君的从天,就是君命即天命,君即活神。这就给了君主无法无天的特权。
在他的思想中,民必从君,同于身体必从心:“《传》曰:天生之,地载之,圣人教之。君者民之心也,民者君之体也。心之所好,体必安之,君之所好,民必从之。”董仲舒认为,只有君能通天、地、人:“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因此,君臣如天地,君包办善,臣包办恶:是故《春秋》君不名恶,臣不名善,善皆归于君,恶皆归于臣。臣之义比于地,故为臣下者视地之事天也。“董仲舒把君尊到无上的地步,给他自己也带来了荣耀。帝王们在尊儒布礼中,对董仲舒也很怀念。似乎,董仲舒的文字有安定天下秩序的特异功能。于是,董仲舒的三纲礼教,成为了中国二千多年来的定论。不仅汉代的纬书和班固的《白虎通》等通用这个名辞,直到朱熹、王夫之、辜鸿铭等也一点没有改变。而且,历代王朝可以改变历史,改变任何人的命运,但对董仲舒却是陈陈相因,未曾有过篡改。这简直是一个人间奇迹。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