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监察体系跟其他官僚体系一样,存在一个工作效益递减的规律。在最初的时候,给皇帝卖命干得不错,然后就慢慢转为为自己干,干到最后,大家都为自己捞油水,只有几个傻子才为皇帝,还要受到群体的排挤。
历朝历代君主最担忧的事情,一是怕官员们叛离,二是担心自己的资源被他们据为己有。所以,官僚制的设计,肯定要有一种对官员的监督的机制。而西周的制度中,原有现成的史官就派上了用场,这是从巫演化出来的一种特别的官职,跟各级封君一样,都是世袭的,但世袭的是职位,不是采邑(封建社会君主赏赐给亲信、贵族、臣属的土地,包括土地上的农民)。
原来的史官,负责保存档案和资料,收集民间诗歌,记录封国的大事。所形成的文字,就是各国的“春秋”。跟在国君身边的史官,又被称为御史。在战国中期以前,御史就是记录国君事迹的。比如完璧歸赵的故事,秦赵渑池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秦国御史马上给记录下来。而蔺相如逼秦王为赵王敲了一下缶,赵国御史也马上为之记录下来。
这样的御史,在当初也有规劝进谏国君的职责。但是由于人在君王身边,一般非君王亲信不能为,所以,到后来,就演变成为国君监视群臣的一种专职人员。秦统一之后,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三足鼎立。其中御史大夫麾下,各郡的监御史,其职责就是为皇帝看住地方官的。
西汉之后,御史大夫的衙门,逐步演化为御史台,由御史中丞负责。既监督朝官,也监督地方官。此后监察机构虽有各种的变化,但基本上就是这样一种格局。
监察系统直接隶属于皇帝,只为皇帝负责。在行使职责的时候,可以闻风弹奏,不用先查出真凭实据。而且,御史们每年都有工作量,不能素餐尸位,占着茅坑不拉屎。无论多大的官员,只要被御史弹劾了,都得先行辞职待查。
一般来说,只有特别得到皇帝恩宠之人,才可能全身而退。说白了,御史就是专门为皇帝盯住群臣的。历代的御史,头上戴的帽子,被称为獬豸冠,獬豸是一种传说中的怪兽,忠贞不渝,明辨是非,铁面无私。因此,獬豸成为御史职业操守的象征。无疑,有这样的御史存在,对于官僚阶层,无论如何,都是一种威慑。
然而,作为替皇帝看住群臣的官员,自己也是人,也属于官员。在士大夫群体形成之后,也属于这个阶层中人。虽说监察体系独立运行,行使职责不受百官干涉。但是,做御史的官员,是可以转任其他职位的。也就是说,他们跟其他系统,也会有交叉,也难以完全摆脱士大夫阶层之间的人际网络和人际关系。
所以,皇帝倒是想让御史铁面无私,一心为了他去工作。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则会打折扣。一来皇帝不会真的忠奸分明,一秉大公,弹劾到自己的宠臣头上,每每是弹劾者碰了一鼻子的灰,弄不好还丢了性命。二来御史也有私情,也有自己的亲族,很难做到不管不顾。
皇帝赋予监察体系的好处,一是荣誉性的,官小,但权威大,让人感觉神气。二是升迁快,干好了就可以转任其他有油水的职位。但是,这些都比不上现得利益的诱惑。只要被监督的对象肯把自己的一部分好处吐出来,与监察官员分享,一般的御史,都扛不住诱惑。
所以,监察体系跟其他官僚体系一样,存在一个工作效益递减的规律。在最初的时候,给皇帝卖命干得不错,然后就慢慢转为为自己干,干到最后,大家都为自己捞油水,只有几个傻子才为皇帝,还要受到群体的排挤。
到了这种时候,所谓的监察权就变成了分肥权。我能监督你,就意味着我有资格分享你的职位的好处,你把好处分给我,大家一片祥和,只蒙皇帝一个。皇帝看住群臣的制度设计,就成了一种做不醒的梦。
摘自《廉政瞭望》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