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关联理论指导下,通过对《檀香刑》原著与译本进行对比分析,结合日汉语言特点、表达习惯等方面,探讨《檀香刑》日译本中隐喻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关联理论;隐喻翻译;《檀香刑》
一、隐喻翻译的研究
隐喻的本质在于将不同的事物和经验建立起对等、相似的关系。因此,在隐喻的翻译过程中,必须将原文与译文喻体的寓意对等、相似的关系连接起来,才能产生相同的联想意义和思维结果。刘法公(2008)认为:“隐喻翻译是翻译的重要内容,隐喻翻译的成败决定着整句话翻译的成败。隐喻的翻译失当对整个句意的伤害最大,相反,隐喻的翻译成功对整个句意的传递贡献也最多。” [1]由此可见,隐喻翻译的重要性。在翻译过程中,原文隐喻意象能否合理地转化为符合译入语习惯的隐喻意象,关系到译文是否能产生与原文一致的联想意义和思维结果,从而影响译文的翻译质量。
综观先行研究,关于隐喻的翻译研究主要着眼于从传统的修辞学角度对隐喻翻译进行研究,或是从概念隐喻理论视角研究隐喻的翻译,未能考虑文化等因素对两种语言之间转换的影响以及未能对隐喻翻译活动进行系统化的说明。基于以上原因,本文以莫言小说《檀香刑》与日本汉学家吉田富夫译本为研究文本,以关联理论为指导,探讨隐喻翻译的日译方法,旨在明确《檀香刑》中隐喻日译方法。
二、关联理论与翻译
Gutt根据关联理论对翻译进行了研究,于1991年出版了《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书中,Gutt主张用关联理论研究翻译是因为“关联论从能力而不是行为的角度看待交际,它试图具体说明人们大脑中的信息处理机制在人际交流中所起作用。因此,其范畴是大脑机制而不是语段本身或语段产生的过程。[1]”这一理论刷新了人们对翻译本质的认知,视翻译为一种言语交际行為,是与大脑机制密切联系的、对原话(语内或语际)进行阐释的明示——推理的动态认知过程,是涉及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三方的互动过程,是两轮的交际活动。Gutt提出了两种翻译方法: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其中直接翻译包括直译法和阐释法。间接翻译包括明喻法、换喻法、省译法、增译法及意译法。
三、《檀香刑》中隐喻的日译方法
(一)直接翻译
1.直译法
例(1):狗肉西施,高密第一!
看看看,看看人家那桃花脸蛋柳条腰,螳螂脖子仙鹤腿![2]18
译文(1):―犬肉小町だぜ。高密県一ィ!
―ほら、見てみろ。桃の花の顔に柳腰、カマキリ首に鶴の足だァ。[3]38
在直接翻译中,为了再现原文的风格特征,译者必须努力保留这些交际线索。[4]在原文中“桃花脸蛋柳条腰,螳螂脖子仙鹤腿”使用了夸张的手法,这些交际线索展现了莫言小说中荒诞派戏剧的夸张、变形与荒诞的风格特征。译者在此采取了直译法,既保留了原文的隐喻意象,也保留了交际线索,并且根据译语读者的认知环境,做出了合理的语境假设,建立起原语中实在意象“脸蛋”、“腰”、“脖子”、“腿”与隐喻意象“桃花”、“柳条”、“螳螂”、“仙鹤”之间的相关关联。不仅保证了译语读者在付出最小的处理努力的情况下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而且还保留了与原文一致的风格特征。
2.阐释法
译者可通过诸如解释、夹注、集注之类的附加的交际渠道为译文语境提供部分所需信息,以努力保留原文所有的“交际线索”,旨在按原语设置的语境中完全等同于原语的阐释。[4]
例(2):刘裴村书法刚劲,字如其人,诗词文章俱佳。刘撰写了一副对联贺他新婚:珠联璧合,才子佳人。[2]229
译文(2):その人柄のごとく、劉裴村は雄渾な字を書き、詩文ともに素晴らしかった。その劉が新婚の祝いに書いてくれた対聯には、〈珠聯壁合、才子佳人〉[似合いの新婚夫婦を、珠と璧が一カ所に集まったような才人と佳人だと称えるさまり文句]とあった。[3]37
一般而言,如果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与译文作者的认知环境相同、相似或差异较小,或者说原文中携带有文化信息的词语的隐含意义很明显或很容易推断,译者就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5] “珠”和“璧”在中日受众的认知语境都是珍贵、美好的事物,「才人」和「佳人」也与中国认知中意思一致,译者在添加注释时,同时还强调了适用于称赞新婚夫妇的情景,因此译文读者无须花费太多的认知努力就能得到足够的语境效果。
(二)间接翻译
间接翻译相当于间接引语,在阐述原文的语言特征时,会做出较大的改动,是为了保留原文的“认知效果的相似性”[5]。
1.明喻法
隐喻是一种隐藏着的比喻,在形式上是一种相合关系,在本体和喻体之间用“像”、“如同”等比喻词[6],而明喻则表达直白明了、清晰易懂,这两种认知方式形同并且语言形式相似,当采取直译方法时使得译文显得晦涩难懂或文理不通时,可采用隐喻明喻化的策略,这样可以使喻义更加明了。[7]
例(3):堂屋里大部幽暗,阳光从窗棂间射进来,一条条一框框。有一道光,金子银子似的,照着他的脸,闪闪发亮。[2]13
译文(3):部屋の中は暗がりにちかく、陽の光が窓枠越しに縞模様を作って射しこんできます。その一筋が、金銀の輝きのように、キラキラと舅の顔に当たっています。[3]28
明喻法的优点是,不仅能够保留和原文相同的隐喻意象,还能够避免陌生的隐喻给读者带来的影响,因此达到极为相似的效果[8]。例文中的“一条条一框框”实指的是“阳光从窗棂间射下来”的形状。译文作者翻译时将出现的形状具体化,译成「縞模様」,在目的语读者的认知环境中提供了实物的想象,译文不仅更加简洁明了而且目的语读者也不必付出过多的努力便可获得最佳关联,理解原文作者所传递出来的信息,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整体。
2.换喻法
由于各民族之间文化的差异性,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必然会受到各个民族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其中包括社会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也包括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价值理念等心理因素,从而导致各民族在表达相同概念时会使用本民族语言中惯用的喻体。[6]
例(4):在孙丙的死活问题上,余的态度,其实十分的骑墙。[2]386
译文(4):孫丙の死活問題上、わたしの態度ときたら、それこそ二股膏薬もいいところであった。[3]335
由于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和语言习惯上的不同,有时为了传达出正确的源语交际意图,可采用适用于目的语的语言表达习惯,以便目的语读者对源语意图的正确把握[9]。译者用相同语义的惯用语替换了原文的词语,将词汇的隐含之意用目的语读者便于理解的认知知识进行明示,使译文在目的语语境下通顺易懂,便于读者理解。
3.省译法
省译指的是省却多余、繁琐的信息对译文做出简化处理。田艳(2001)指出,“任何信息系统在进行信息交换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繁琐信息的影响。[10]
例(5):连那只蹲在娘娘肩上的毛猴子,也撤掉狗腿,拖泥曳水地跳下来,学着人的样子,给俺磕头作揖,怪模怪样,逗人发笑。[2]12
译文(5):娘娘さまの肩に蹲っていた猿までが、犬の足を投げ捨てると、ぐずぐずと飛び下り、人間の真似をして叩頭の礼をして見せるのが、なんとも滑稽でした。[3]28
删除原文内容不译是译者作为翻译主体做出的选择。在例文中省略的“怪模怪样”,在原文上文中已经对毛猴子的一系列动作进行的描写,此词语只是对前面一系列动作的总结,因此对此词语的省略不译,并不会影响译者完整地传递出正确的原文意义,而且还实现翻译中的经济原则,目的语读者也可以通过上下文获取正确的关联性,实现最佳关联。
4.增译法
增译法是指增加词语或者短句明示隱喻的内涵。此处的增译是指根据目的语词法、句法、语义、修辞或问题的需求,或因受制于目的语某些特定文化规范,在翻译中增添某些词、句或者段落,以更好地表达原作思想内容,或更好地实现翻译目的。
例(6):一个上了年纪的红顶大人,不知是什么原因,一头栽到地上,帽子滚出去好远。[2]48
译文(6):一品官か二品官か、赤い珊瑚の頂戴をつけた年取った大人が、どうしたわけかばったり地面倒れ、帽子が遠くへ転がって行った。[3]94
译语不能只顾刻意追求原语形象或意向的再现,在例文中“红顶大人”,红顶子是清代官帽的特有款式,借指高官。缺少语境信息的目的语读者难以明白“红顶大人”指什么,势必会给目的语读者带来理解和认知上的困难,因此译者将解释说明「一品官か二品官か」放在了“大人”的前面,增添了对红顶大人的补充说明使译文信息更加丰富,目的语读者通过解释不需要花费过多的推理努力便可获得最佳关联。
5.意译法
隐喻意译的方法是通过词语表面信息的理解,然后以译文的语言习惯表达形式把原隐喻的喻义与其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充分地表达出来,并且隐喻形式的转变或者创新必须成立在原隐喻信息表达的基础之上[6]。
例(7):人家说俺跟知县在一个锅里抡马勺呢……[2]368
译文(7):おいらは知事さまと一つ鍋のお粥を分けおうておると、みんなはいうておるんじゃぞ……[3]303
例文中的“抡马勺”指的是吃同一锅饭,比喻生活或工作上关系很亲密。这里“一个锅里抡马勺”暗指县令和赵小甲是吃同一锅饭的关系,他们连接的纽带就是眉娘,也暗指钱丁与眉娘之间不正当的亲密关系。译者的责任是努力做到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期盼相吻合。[6]译者采用了意译方式,虽然改变了原文的语言形式和认知联想,但是将其背后暗含之意用例子说明了,满足了目的语读者的期待,突出最佳关联性,能最大程度地解释原隐喻的隐含意义。
四、结论
在探究这些翻译方法过程可知,影响隐喻翻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例如汉日语言、思维习惯的差异等。在翻译中,译者的双重身份在语境效果的解码和传递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第一次交际中,译者在接受原作者示意的交际意图后,需要根据原文的语境信息及原作者的明示刺激进行推理理解,是否正确地理解原作者的意图;在第二次交际中,译者则需要对目的语读者的认知语境做出正确的假设,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的认知能力,对原文中的新信息进行重写,将文化缺省的部分进行补充解释,用符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明确、完整地将隐喻意义传递出来,使读者不花费过多的推理努力便可获得最佳关联,获得与原文读者一样的阅读氛围。
参考文献:
[1] 刘法公. 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2] 莫言.檀香刑[M].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
[3] 莫言.吉田富夫译.白檀の刑(上)[M].中公文庫,2003.
[4] 张春柏.直接翻译——关联翻译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J].中国翻译,2003(04):17-19.
[5] 黄湘,朱春华. 直接翻译与间接翻译的再思考[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01):182-185.
[6] 程同春. 英语隐喻的思考与翻译[J]. 中国科技翻译,2005,(02):36-40.
[7] 余高峰. 隐喻的认知与隐喻翻译[J]. 学术界,2011,(01):159-164+287.
[8] 黄丽媛,孙芳琴. 关联理论视角下隐喻的翻译策略[J]. 贵州文史丛刊,2011(03):84-88.
[9] 刘萍.源语意图·认知语境·翻译策略——谈关联理论对翻译的启示[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3(04):102-105.
[10] 田艳. 冗余信息与增译和省译[J]. 中国翻译,2001(05):31-33.
作者简介:
杨 晔(1971—),女,黑龙江人,博士,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语料库翻译学
朱梦瑜(1994—),女,江西人,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学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