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口译教学模式;实战模拟
为进一步加强口译教学,高等教育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00年5月将口译课列为中国高校英语专业必修课。但是目前口译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1.教学时间过短,难以真正意义上进行口译教学。2.口译教学缺乏统一的教学大纲,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3.多数高校口译课教师缺少既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又有深厚的理论功底。4.缺乏好的口译教材。5.缺乏好的口译教学方法。从授课内容和方式来看,一些口译课未能将口译与笔译严格区分,在口译课上,教师以讲解笔译技巧为主,再让学生逐句逐段对某些材料进行口头翻译练习,口译课成了口头笔译课;另外一些口译课没有将口译与口语区分,教师准备不同主题及相关词汇句型让学生作主题演讲,口译课成了高级口语课(刘和平,2005)。本科口译课的教学既不能套用笔译的教学模式,即“笔译内容口译化”,也不能因为教材等原因把口译课当成高级口语课来上。(卞建华,2004)而民办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英语口译课的教学上存在着更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我国涌现了西安翻译学院、西安外事学院、上海工商外语学院等一批专门的翻译院校或以外语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院校。它们基本确立市场化的发展道路,尤其是注重培训适应市场的实用性人才,口译自然成了这些民办高校打造实用性人才的一张“王牌”。但是由于经费缺乏、师资缺乏、生源不足、生源质量等客观问题的存在,民办教育一路负重前行。
口译教学的最终目的应该是满足社会和市场对合格口译人才的要求。因此,各院校教师若能在口译课的教学中选择更实用,具有更强市场适用性的口译实战模拟教学模式将会对学校的口译课程教学改革和建设以及学生的教学效果产生重大的影响。根据目前笔者所接触到的部分高校口译课程教学模式并结合我校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点,本文将会就国内目前比较出名的高校口译课程的教学模式现状分析,研究我校在应用型指导原则下口译实战模拟教学模式的探索和运用,简要对比分析传统课堂的口译教学模式,最后结合笔者本人教学实例进行分析,提出口译实战模拟教学模式的积极指导意义。
为了搜集国内目前部分高校的口译课程教学模式,笔者通过电话采访、面谈、实地考察和调研,网上查证等方法了解了一下国内目前采用的口译课程教学模式多为传统的理论课堂教学,重在训练学生口译的理论技能,并没有特别突出口译的实战性特征。目前国内的口译课堂教学大致有三种:传统口译教学模式、主题式口译教学模式和技能化口译教学模式。传统口译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学生+教材/磁带/录像带+粉笔”的传统教学法。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其自身的优点,如每位学生均有机会参与口译活动,教师可对课堂进行有效控制,但也存在不足之处:教师朗读不能创造真实、生动的场景,学生在课堂上练习机会太少等。主题式口译教学模式的指以专题为主线开设口译课,技能的训练穿插在各个专题材料口译练习中的做法。这种模式类似于题海战术,偏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学生的口译能力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技能化口译教学是以技能训练为核心,以语言训练、知识习得、跨文化交际能力等为辅的教学模式,目前国内两种比较成熟的技能训练模式为“吉尔模式”和“厦大模式”。
通过访谈部分学生的口译课学习反馈,很多学生认为口译课是一门需要模拟实战来进行技能训练的一门课,只有让大家真实地置身在口译现场,感受现场的真实压力和一些突发情况,才能在将来真正走上口译这个职业路时更快更高效的适应真实的口译环境,否则就如纸上谈兵;当然本文并不是否认传统理论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但是由于口译课程性质的特殊性,因此提出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不完全适用于实践性很强的口译课,在笔者看来,口译教师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为学生在课堂内最大程度还原真实口译场景,主题式口译教学和技能式口译教学模式笔者认为不失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方法,但二者皆有其优缺点,因此充分参考前人提出的三种口译教学模式,结合我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特点和口译教学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技能化原则、多样化原则、实践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接下来笔者会提出几条关于实战模拟口译教学模式的“三实”具体操作方法:
一、课堂实战模拟演练
首先,教学设计按整学年计划,上下学年计划设置应具有互补性。上学年侧重理论梳理+实战运用,下学年侧重实战模拟演练+理论指导。
口译课的完整教学安排一般为一学年,根据我校的专业设置,口译课的教学时间为一学期32学时,每周2学时;在上学期口译教师应给学生系统的讲解一些口译基础理论知识,例如:对口译行业的基础认识,双语基础能力,口译技巧(包括听辨理解、逻辑分析、主旨提取、意群划分、短时记忆、口译笔记、数字口译、目标语重构等),但是在讲解口译基础理论时应配合大量的实战模拟,巧妙地将理论嵌入到口译实战模拟中,一般情况下,笔者在上学期的课堂教学时间安排分配上采取5:5的比例,即理论教授45分钟教学,实战演练45分钟,同时在演练之后设置了评价环节,主要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点评三评价机制,让学生能够在实战模拟以后得到更好的反馈,清楚自己的优缺点,便于课下进行查漏补缺。
通过上学期的理论基础学习,学生们对口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在上学期的实战模拟当中感受到了一些真实口译场景所需的口译技能和其他技能。部分学生感受到了口译课程的难度,迎难而上,也有部分学生的兴趣和口译天赋被老师发现,因此在下学期的教学设计上,更能根据各个班级学生特点设置难度相当的口译实战模拟任务,理论教学和实战模拟的教学时间安排为2:8,由此可见,下学期的口译教学主要以实战模拟为主,理论作为指导。任务设置主要采用项目小组形式,具体操作模式让如下:根据笔者口译职业经历,本着尽量还原真实口译场景的原则,任务设置首先按照发出任务、接受任务、准备任务、完成任务、任务后总结反馈的流程,并设置每次任务不同主题,旨在让学生了解真实口译任务整个流程,并能直接以口译现场某个角色的身份在课堂上进行模拟,同时,在任务模拟的过程中学生能在不同主题背景下积累相关的行业词汇和背景知识。
二、校外实战观摩机会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都在落实执行国家对应用型专业建设的要求,与校外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建立实习基地,因此建议外语类专业积极与校外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对于我校口译专业学生来讲,也与校外多家基地建立了合作,成立了翻译实践基地,能为学生提供一些现场观摩机会,让学生在现场学习译员的口译技能和临场应变技巧。同时,学生在课堂上教室里所学的一些口译理论知识和实战模拟使所遇到的困惑也会在观摩学习时得到解答,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以及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模式。
三、口译实习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基础理论知识以及亲身实战模拟并观摩学习职业译员以后,接下来就是他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的时候,所学为所用。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寻求口译实习机会。
笔者通过对我校2016级英语专业的一学年口译课程教学结果进行分析,对学生期末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实战模拟的学生,往往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相反,课堂参与度不高,实战模拟不积极参与的学生成绩表现较差,同时,通过与学生面谈和学生书面反馈发现,通过实战模拟教学模式還激发了学生对口译这个职业的兴趣和向往,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通过各种途径寻求一些口译实习机会,积极争当各类外事活动志愿者,通过实习更深入地体验译员工作,除此以外,部分同学也表示对考取翻译专业口译方向的研究生感兴趣,通过这种良性循环,越来越多的英语专业学生会走向口译岗位,学校口译教学也越来越接近口译员市场需求的标准。由此可见,实战模拟口译教学模式对我校英语专业学生口译课程的学习和未来职业规划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口译教学虽然近几年得到迅速发展,但探索出真正适合各类院校的教学模式仍需继续努力。我们也认识到建立完善的口译课程体系,实现内容系统化、练习真实化、教材多元化、口译职业化的任务艰巨性和必要性,积极探索有效的口译教学模式仍是培养未来合格口译员的急迫任务。
参考文献
[1]卢信朝.中国口译教学:现状、问题及对策[J].山东外语教学.2006年03期.
[2]张蓉.口译教学:模式与原则[J].山东外语教学.2006年03期.
[3]刘和平.口译理论与教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4]卞建华.探讨新世纪的口译教学 迎接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翻译,2004,(5):37-39
[5]高等教育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6]仲伟合.口译训练:模式、内容、方法[J].中国翻译,2001,(2):30-33.
作者简介:
蔡华( 1991.06-) ,汉族,助教,成都东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