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论城镇化视野下婺剧的传承与发展

时间:2023/11/9 作者: 鸭绿江·下半月 热度: 17830
徐荣伟

  婺剧起源于明朝中叶,是一个娓娓流淌在历史文化长河中,经历了四百多年沧桑的多声腔古老剧种。且不论它的六大声腔有多么的优美袅绕,刚柔并济;它酷似京剧板式化的演绎有多么的虏掠眼心,淋漓尽致;它仅七八人阵容的伴乐队伍在鼓点师的板眼交融间有多么的抑扬顿挫,四两拔千斤,堪比大剧院的千人交响乐振撼灌耳!也不论京剧大师梅兰芳曾言:“婺剧的徽戏是京剧的祖宗。” 如此可见,婺剧文化在戏曲界的地位本当占一席。而在现如今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日臻多元的市场环境氛围里,仍逃脱不了濒临曲高和寡,不温不热、去向惘然的境遇!拯救婺剧!兴旺婺剧!更大程度的为婺剧的传承与发展事宜尽绵薄之力,理应是相关政府,整个婺剧界,乃至每个婺剧人义不容辞的职责与义务。

  本文就人之因素从以下几点对婺剧能得以流传与发展的可行性做出思考:

  一、有戏可演,佳作为基。

  喜欢婺剧的朋友肯定对婺剧的一大批传统经典剧目耳熟能详。最为人熟知的当属五十几年前浙婺进京演出后,获周恩来总理赞誉的“天下第一桥”---《断桥》。情节跌宕起伏,步步惊心,戏韵雅俗并茂。越剧三姐妹之周越先的《哑背疯》,一人分饰二角,老生台步,花旦唱腔也名噪一时。而后的一折久演不衰的《僧尼会》,吴光煜老师把思凡的小和尚给演活了,郑兰香把思春的小尼姑刻画的缠绵悱恻,入木三分,至今无人能及!......静观唱词,悠然现音,板眼相益,丝丝入耳,共血液之激湃。爽性之余,无不感慨老前辈们的磋句归韵娴熟,丝竹韵律妥贴!经典一词在脑勺永不抹去!......好事多磨!好的作品剧目必定是始作俑者献出了满腔的创作热忱与舞台的不断实战演绎相结合,渐而商榷探讨,渐而修理加工的不朽成果!新生代虽然也诞生了不少新剧,佳剧,但也总是寥寥,况离经典相之甚远!部分草根民营剧团许多剧目不乏内容粗制滥造,唱腔生搬硬套,更有甚者略带浅显低级趣味的长演剧目也不在少数,拜赏之余,令人作呕!还有为数不少的不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陈词老调,经不起琢磨的老剧情也亟待改革创新,汲取精华,剔除糟粕,为婺剧的雅俗共赏性力增美誉度。婺剧的良性健康稳固发展呼吁层出不穷的佳作涌现!剧目的好坏与否,婺剧界内的口碑传诵度与剧目的流传度就是很好的判定衡量标准。然婺剧创作型人才的稀缺早已是提上日程的重事之一。就浙婺而言,界内知名作曲家楼敦传、诸葛智屏已双双驾鹤西去,所幸的是还有一年近八十的国宝级导演徐勤纳老先生任重道远。周边县市的兄弟剧团佳作酝酿、创作境况更忧!......在今天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真正地为剧本创作、唱腔整理、乃至舞台综合实践的艺术呕心沥血、倾其所有热忱献身婺剧事业的创作者真可谓凤毛角,好戏救活一个剧种。婺剧理当与时俱进,涌现出更多的上佳之作,使其更迎合当代人审美的精神需求,从而使其艺术之树枝繁叶茂,稳健康荣。婺剧流传至今,历史召唤好的艺术创作源泉已迫在眉睫! 若是没有一个良好的剧本创作,没有一位娴熟谙理的编剧,没有一位驾轻就熟的业内编曲,没有资深艺人的言传身授,精排慢抠,好戏从何而来?

  二、有星可捧——婺剧,亮出你的流派!

  众所周知,婺剧的发展至今,从严格意义上讲,是没有细分,也没有从根本上关注流派的成长发扬的。京剧的谭、马、裘、叶,四大名旦等等,流派纷呈,层出不穷。正是由于老前辈们对艺术孜孜不倦、永无止境的追求,从而带动和扩大了一个剧团,乃至整个剧种的知名度及影响感召力。百花纷呈,争相斗艳的良性竞争也逐步地撑大了京剧原有的格局。格局若不够大,剧种的成就再高也有限!让每个人的脑海里多逗留些有关婺剧的特征性记忆,依各人喜好多几份迥然不同的戏剧韵味的追忆,正是一个剧种里姿态各异的流派所能涉猎的。且不说已故的叶六苟、李朝俊二名老生的"铜喉铁嗓”;最出众的大花脸胡吉光、方永林、傅阿虎音如洪钟,声似波涛的"滚喉——水底翻";也不说女小生周越桂另辟蹊径的自如洒脱;单是一位青衣刘淑贞(人称“乌烟花旦"),因其高音不善华丽,而本嗓真唱,轻声哼来娓娓绵缠,情真意切,堪称婺剧中的"戚派",但至今仿效真传者有几?又如葛素云是咱婺剧界的名武旦,棍棒、花腔浑洒自如,颇有京剧关淑霜派典范;现如今浙婺的刀马旦杨霞云独树一帜,但毕竟寥寥。叹惜前辈名伶留给咱们的影像资料少之甚少,婺剧迫切需要百花齐放的流派诞生与发扬来撑大它原有所属的金衢丽格局!浙婺的刘智宏“排花烛,洞房”唱腔隽逸飘洒,刚柔并济;朱元昊的“徐策跑城”老态龙钟,铿锵饱满; 草根兰溪名老生叶玉堂的“击鼓骂曹”以神传情,声情并茂,堪称该折之最!......终上所述,中生代的艺术家们在不断的舞台艺术实践中已泛为众人所认可,也崭露了各自流派的雏形。流派就是观众认可度的升华,一个剧种要有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流派格局涌现。流派多,格局大,才至婺剧在周边市场的影响力更大!

  三、有人爱赏——婺剧的传承与发扬需要热忱的戏迷推波助澜。

  兴趣爱好的发掘往往是打小潜移默化地被熏陶,被影响被感化从而导向了兴致所在。婺剧因其特有的多声腔魅力,与跌宕起伏的细腻,大胆化表演,俘虏了老一辈们在那文化活动相对匮乏的大年代里颗颗质朴,情真意切的心。而对于70后的戏迷来说,也正是赶上了那个年代尾巴里抖擞着浓郁草根婺剧文化的末班车。经常赶戏,穿梭于各剧团间,闲暇之余晚间也徒步龙游龙洲公园直奔叔伯爷辈自发起锣的坐唱班,听到吹拉弹唱那再熟悉不过的旋律响起,总能引来众人的蜂拥而至,把摊前围个水泄不通。锣鼓冲天热情洋溢的场面里,不论是戏台前黑压压的一片端座着的、还是绕围着坐唱班站着的人群里,80%是爷爷奶奶辈的,年轻的、年少的,真正谈得上品戏的,还不到5% 。戏迷的日趋老龄化,这也是婺剧的悲哀!但近年来,由于县文化主管部门、婺剧促进会及文联戏曲家协会等文化相关部门从议题上重视起剧种的保护与传承,作了一连串的相关补救工作,年轻一代的戏迷已悄悄崛起,成效斐然。就婺剧之乡的龙游来说,每年的婺剧进校园都深受校方领导及学生家长的大力支持。2013年11月,湖镇启明小学校领导亲自邀请龙游籍国家一级演员黄维龙来校为学生的婺剧表演作亲身示范,一举手一投足,小学生们学得乐此不疲;蓝天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在本土知名婺剧演员邓金花的手把手教诲下,唱腔有板有限、身段婀娜多姿、亮相干净利落,小樊梨花巡營阵容还获得了市参演的一等奖。美妙的婺剧旋律在幼小的心灵里扎下了根,从而也发掘了不少婺剧的好苗子,让人仿佛看到了婺剧艺术在他们年轻一代身上的美好前景。另外,伴随着互联网的实效性与便捷化,各个县、市的婺迷朋友也有了共商榷、交流的婺剧平台。前些年,还不是现任龙游戏曲家协会主席的李昂以纯戏迷的身份在UC官网开通了八婺剧场房间,供戏迷听戏,唱戏、论戏,以戏会友,就戏商磋,至今已有整8个年头。现如今好友群戏迷已达五百多人,自发的婺剧群活动紧扣婺剧主题为前提,纯戏迷联欢、与省、市、民营剧团演职员的联谊互动在金华、武义、永康、丽水、龙游、遂昌、兰溪、建德等地轮流转、年年办、不定期地展开。龙游婺促会隔年一次的婺剧大赛更是将青、中、老戏迷的爱戏热忱推向了顶峰,当然,也陶冶了善于发现戏剧美的情操,对如今和谐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成效立竿见影。这群可爱的人儿为婺剧的发扬光大起着推波助澜的大推动作用,不断壮大的戏迷队伍,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潜移默化,星火燎原,才使得婺剧艺术终有人赏,终立足于漫漫文化艺林而长盛不衰!

  四、有戏可观——民营剧团健步稳定的发展运转是婺剧经受住市场考验的重要里程碑。

  据悉,八婺地区现有民营剧团六十几个,身为婺剧中心的金华市有五个专业剧团,就算每团每年演足500场,也只有2500场,而同一市内的三十多个民营剧团,即使每个剧团每年只演出三百场,年下来就是一万多场,这个比例不容忽视,可见民营剧团对婺剧的推动传输作用举足轻重。而每年演出的三百场对要支付演员包年工资的民营剧团来说所剩盈利也不容乐观,可见剧团赖于生存的戏路与演员渐升的包薪是每一位剧团团长日夜捧在手上的烫手山芋。民营剧团所面临的境况举步维艰,靠人情面子关系维系的戏路终究不是长远之举,而市场化竞争的结果也促成了演职员的逐年增薪,时至今年主演的年薪十万以上的不在少数,刚性因素促成了剧团运营成本的提高,从而促成了戏金的居高不下,演出费的价高而令请团方望尘莫及的也为数不少,从而造就了剧团赖于稳步生存的压力。因经营不善,入不敷出而发不出演员工资仓惶而逃的剧团老大也不在少数......, 在这个多元文化交错,繁冗纷呈的竞争时代,婺剧市场的发展繁荣,离不开政府与婺剧界的鼎力支持。去年冬月,由省婺促会及金华下属婺促会共同主办,中月集团承办的永康五星社区“九团”婺剧擂台赛,就开创了一个好的先河。四天时间里,来自永康、东阳、义乌等地的9个团共演出了63场精彩的婺剧剧目。民众饱食了颇丰的文化大餐,过足了戏瘾。剧团除收获了份内的报酬外更收获了兄弟剧团间婺剧艺术的扬长避短,朝更良性发展的方向迈步。据悉,浦江、缙云、丽水等地也组织过类似形式的斗台参演.....但对于每个剧团的生存境况来说,井然有序,稳固增益的实体经营,不仅仅是政府与婺剧界的事。团长应在笃守诚信、以人为本的前提下,以良好的口碑,过硬精湛的演出水平赢得甚为宽广的戏路,管理协调好演职人员的內部关系,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求大同,存小异。注重剧团内人力技艺水平及素质的提升培养,以及加大硬件设施的与时俱进化投资。一份辛勤,一份收获,剧团定会踏着稳健的步伐往更高更远的方向发展。民营剧团能健步稳定的发展,是婺剧艺术经受住市场考验的重要里程碑。进而让大众有好戏可观,赢得了观众也就赢得了市场!

  终上所述,事在人为。古话也有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借用越剧大师袁雪芬的一句话:越剧不乏资质好的演员,缺乏的是能扛起一个剧种,对这个剧种的传承与发展前景有大担当的人!那么,我们的婺剧何尝不是这样?相关政府部门,每个婺剧人的责任任重道远,对我们所挚爱的剧种做到献策献力,为婺剧的传承与发展都能尽到一份杠杠的担当。那么,这个古老而美妙的剧种,一定会走得更远更辉煌......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