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岁的贝蒂因头部做手术而剃去了一片头发。“我丑死了,同學们会笑话我的,妈妈,今天能不能不去上学?”早上,贝蒂恳求妈妈让她待在家里,妈妈却说:“同学们笑话你,你不理他们就是了!”上午十点多,贝蒂哭着跑回家,她之所以逃学,是因为她不愿面对同学们的嘲笑。
许多父母都不理解孩子的这种举动。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雅马莫托讲,小孩最怕丢脸,怕别人说自己不漂亮、不聪明、不诚实。父母应该知道,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对他而言,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
雅马莫托曾做过一个试验,他让一些成年人和一些孩子回答同一个问题:小孩都害怕什么?结果,成年人和孩子的答案只有一个是相同的,即失去父母是小孩最怕的事情。除此之外,小孩还害怕什么?成年人差不多都搞错了。比如,许多成年人认为添一个弟弟或妹妹对小孩有很大冲击,但实际上,孩子却不这样认为;又如,成年人认为小孩很怕看牙医,而孩子则认为被校长叫去谈话远比看牙医可怕得多,因为孩子认为自己被校长叫去,同学们会认为他做了一件大错事。
雅马莫托和同事德波亚一起研究了一些经常被迫转学的孩子,发现这些孩子总是沉默不语,很少与老师、同学交流。雅马莫托和德波亚还发现,这部分孩子在与他俩谈话时,非常健谈。事实上,这些孩子完全具备与别人交往的能力,但由于经常转学,要不断适应新学校、新老师、新同学,所以,他们精神十分紧张,干脆不与别人交往。
一般情况下,孩子一旦上学,同学是否尊重、喜爱他,就成为他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事情,有时候,同学的赞扬往往比老师和父母的赞许更重要。雅马莫托的研究表明,即使是年龄很小的孩子,他们也认为失去朋友或者失去小集体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
雅马莫托指出,孩子们怕失去父母并非怕父母死去,而是担心自己被父母抛弃。这种担忧往往来自他们以前迷路或看到父母打架的经历,尤其是父母吵架、离婚,这对孩子来说是非常可怕的。
雅马莫托说,其实孩子很脆弱,他们怕被抛弃,担心自己的未来,不知道将来自己能做什么。在令人不安和无法预测的事情面前,他们完全依赖于父母。那么,父母怎样让自己的孩子不害怕呢?
第一,要听听孩子怎么说。一个家庭顾问说:“假如父母总是不听孩子说,那么这样的父母永远听不到孩子的心里话。”父母要多与孩子交流,看孩子害怕什么,及时帮助他。
第二,要让孩子说实话。很多时候,孩子说的事很可能不是最关键的事。比如,一个小女孩对妈妈说,同学们说她的裙子很难看,她不开心。这时候,父母不应说:“别理他们。”而应说:“你不开心是因为同学们不喜欢你的裙子吗?”要让孩子感到你在关心她,这样谈下去,你会发现,除了这件事外,也许还有别的事孩子与同学合不来。
父母要让孩子对将要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有一个心理准备。比如,孩子该上小学了,做父母的了解一下他对上学的态度,告诉他有多少幼儿园的小朋友跟他在一个学校,甚至可以带他到学校去看看,熟悉一下环境。
第四,父母应给孩子提供精神支持。雅马莫托的研究表明,孩子都希望被同伴接受,父母一定要重视令孩子不开心的事,如被小伙伴取笑,不允许他参加游戏,没被邀请参加晚会等,如果孩子得到父母的精神支持,他就会备感慰藉,增强自信心。
另外,父母还应该帮助自己的孩子适应社会,并让他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
摘自《黄河黄土黄种人》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