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析《十五从军征》的悲剧意蕴

时间:2023/11/9 作者: 鸭绿江·下半月 热度: 18162
摘要:《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汉乐府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征夫征战一生后,晚年回家看到一片破败不堪、荒冢累累景象而痛心不已的故事。全诗文辞清简,以征夫一系列行动为焦点的叙事平淡而自然,细读来,却蕴含着征夫内心从期望到绝望的情感变化过程,从而流露出巨大的悲剧意蕴。文章将对其中的悲剧因素进行解构并简析,试图挖掘出诗歌中的无限意蕴。

  关键词:汉乐府诗;十五从军征;悲剧;意蕴

  《十五从军征》录自《乐府诗集》卷二十五《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是一首汉乐府古辞。刘勰云:“深文隐蔚,余味曲包。辞生互体,有似变爻。言之秀矣,万虑一交。心惊耳,逸响笙匏。”1这首诗言辞清峻,文义浅显易懂,却意蕴深远,透射出强大的悲剧力量。又云:“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2《十五从军征》以情为经,遣辞为纬,以波澜起伏的情感变化支撑着其看似平淡安静的叙事发展,情随事变,事因情而具备感人至深的力量,如同表面看上去坚固不可撼动的冰层,底下却暗流汹涌。《十五从军征》的悲剧力量就蕴藏在以征夫为焦点的一系列平淡的叙事里。

  诗的开端,用两句话概括了征夫的征战一生,马革裹尸,白骨露野,这是灰暗而阴沉的一生。因此当征夫得知自己有生之年竟有机会摆脱灰暗的生活解甲归田,心情是异常兴奋激动,从“八十始得归”中的“始”字可看出征夫内心对归途的迫不及待。在回家途中他步履轻快,又突然在归途中遇上少小相识而又阔别多年的同乡人,心里悲喜交集,热切盘问一番,同乡却告诉他“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清人张玉榖《古诗赏析》评析这一句云:“‘遥望二句,乡人答辞,但云多冢,已答无人,用笔灵动。”3“冢”字以示亲人已死别。听到这个消息,征夫那一瞬手足冰冷,原本期待的温情一瞬间化为泡影,一生中难得一次的幸福感飘然而逝,他不愿意相信,心里仍怀着一丝期望。直到他亲眼看见自己破败的家,他的希望才彻底寂灭。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这四句诗是由四个不同的镜头拼接成一幅破败孤寂的景象,采用这种用不同镜头组合成一串长镜头的蒙太奇手法拼接在一起,宣告着一个信息:他的家无人居住,已经破败到杂草丛生,野禽遍地的境地。这一串直白而又真实的意象描写,联系到征夫复杂的心境上,则呈现出了怵目惊心的效果。征夫几乎与亲人离别一生,当他在生命的最后历程中还有一丝有机会与家人团聚,心里会是多么幸福!然而现实却是如此残酷。这四句诗,文辞清简,意象平凡,却包含了丰沛的情感内涵,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也是陆机《文赋》所云:“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4。事实上,征夫心里那种从希望到绝望的巨大落差,内心承受着煎熬与痛苦,三言两语岂能道明,这其中还需读者细细品读体味。

  征夫久经沙场,见惯生死离合,眼前家庭破败寥落的景象还不至于彻底打垮他。他勉强打起精神。人生本就艰难困苦,还是要过下去,征夫开始舂谷采葵做饭。或许他在打仗时为了活下去学会做饭,也会将饭给战友送去,然而现在他回到家,竟没有一个可以送饭的人。征战生活虽然艰难,好歹有人陪伴,如今的光景,形影单只,倒还不如先前!“不知贻阿谁”,一个小小的细节触动了他心中潜藏的悲伤情绪,征夫忽然醒悟,在他生命的最后的短暂的时光里,再也没有人会陪伴他、照顾他,他将自己一个人孤独地走向死亡,甚至没人会将他埋葬。除了十五征战前的那几年,他的一生竟如此悲凉,他从未享受过人生的幸福圆满是什么滋味。老征夫“出门东向看”,或许他内心极其渴望是自己进错了家,然而极目茫茫,东向野草莽莽,征夫内心近乎绝望,战争的残酷和现实庭院破败的景象都不曾使这硬汉落泪,如今想到自己灰暗的人生,想到自己孤苦无依的晚年光景,征夫悲从中来,内心澎湃多变的情感最终爆发“泪落沾我衣”,这是一个老兵绝望的泪。诗的叙事在这里已经戛然而止,但是它所包含的情感意蕴却无限延长,读者可以自行延续中止的叙事去感受征夫内心无尽的痛苦,正可谓“深文隐蔚,余味曲包”。

  《十五从军征》中的悲剧意蕴,来自于征夫平民的身份地位,其中深沉的悲哀是我們都可以感受到的:身为普通人,本可以和家人幸福安定地生活着,穷兵黩武的战争却破坏了一切,平凡人不能享受高尚的幸福,却还要承担不能承受之痛苦而孤独终老。这种反差所带来的愤懑、悲伤,更容易引起强烈的共鸣。因此,《十五从军征》中的蕴含的意境,显得异常深刻而真实。

  名作之所以为名作,经久不衰,流芳千古,最根本的原因是它们的精神内核反映了人类最真实和最普遍的情感,无论什么时候,人们都可以从那些古老的文字中深切感受到人类亘久不变的感情,使自己的精神世界获得熏陶、陶冶、提升。汉乐府诗《十五从军征》正是这样一部能够唤起人类心灵深处共识的杰作。

  注释:

  1[南朝梁]刘勰著、周振甫译注,《文心雕龙》译注(修订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557页

  2[南朝梁]刘勰著、周振甫译注,《文心雕龙》译注(修订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455页

  3[清]张玉榖著、许逸民校点,古诗赏析?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97页。

  4[西晋]陆机著、张少康集释,文赋集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参考文献:

  [1][南朝梁]刘勰著、周振甫译注,《文心雕龙》译注[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陈中梅译注,诗学[M],商务印书馆,1996年

  [3][清]张玉榖著、许逸民校点,古诗赏析?卷五[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4][西晋]陆机著、张少康集释,文赋集释[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5]皇甫修,荒诞形式与悲剧的有机融合——汉乐府《十五从军征》解构分析[J],名作欣赏,1988年

  [6]李晓玲,汉乐府诗叙事艺术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2年

  [7]王淑玲,双线并进,明暗相成——《十五从军征》叙事特点解析[J],大家,2012年

  作者简介:

  侯俊梅(1974.11),性别:女,汉族,籍贯:四川,学历:硕士,单位职称:馆员,研究方向:科技与社会。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