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国家坐骑》;人性;现实意义
《华严经》认为人有二性 或叫二心,就是真心和妄心。真心是真静妙乐之心,不生妄念。妄心是由于念头不对,于是产生种种现象,陷入人性的残忍的一面。在《国家坐骑》中作为国家精神象征的义马,人为马生、人作马养,韩骧夫妇灵魂深处的挣扎等,它展现的就是为国而生、为民族而立的牺牲情怀,在最深处揭示了人性的本真。但与此同时在培育“义马”的过程中,以及马户们在西宁城中残害百姓的场景,淋漓尽致的展现了人性的另一面,即人性的迷失和暴力残忍,表现出人的妄心。
一、坚守国家精神的本真
凉州城的人们有着共同的信仰,他们信仰的中心是“义马”,而所谓“义马”便是国家之马,是象征国家精神可以保家卫国的国家坐骑。清末至民国期间的凉州饱受着国家破败、列强肆虐、官污吏肆意搜刮以及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带来的痛苦,他们迫切的寻求民族之魂和国家精神。“龙驹”的诞生带给了凉州城所有人希望和动力。他们开始了“培育龙驹”的伟大事业,这种培育的过程凉州马户们不断寻求国家精神的强大支撑的过程。“义马”不属于生养他的父母,不属于凉州大地,他属于国家。他的身份只有一个:国家之马。在相马师、圉人、胡七爷等人的训练之下终于成为一个兼具人性与神性的“龙驹”。在地震发生之时“义马”不顾被马家军掳去的风险进城救人,在马三少攻城前“义马”奔驰报信,屠城时冒死救人,这些既具人性又具血性的壮举,使凉州城的人们深切的体会到在灾难面前只有“义马”是人民的守护者。身处战火纷飞的年代,凉州城的人们用尽力气寻找象征国家的义马,这种国家意识在那样一个时代显得弥足珍贵。小说中的圉人、相马师、胡七爷等都是国家精神的追求者和坚守者。
在家国破败的时代和水深火热的噩梦中还能竭力寻求尚存于人间的一丝象征国家的精神气,这种国家意识,追求精神在那样一个时代显得弥足珍贵。小说中的圉人、相马师、胡七爷、韩骧以及李德铭都是这种精气神的追求者和坚守者,他们企图凭借微弱而又渺小的一己之力重铸国家精神,他们难以想象丢失了国家精神的中国的惨象。《国家坐骑》 给我们呈现凉州近现代风俗画面的同时,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深刻的文化内涵,即对国家精神的执着追求。
二、人性的迷失和妄心
(一)培育“义马”时的惨无人道
“义马”的出生对于那些执着于“龙驹一出,天下大兴”的人来说是一种生活的希望,可对于“义马”,对于生他的母亲而言则是灾难的的开始。在义马刚出生以后,就不被允许睡在自己母亲的身旁,圉人叫来老木匠,并且给了一张图纸,要求做出一个能立起来的床板,并且还要做两个夹板,用来塑造义马的脑袋。韩骧的妻子想要在床板上铺垫衣服,也是被阻挡。三个月内不可以将义马随意的放下来,必须将他的脑袋变成马的脑袋,才可以不被木板夹起来。在第二十一章的时候,圉人带着自己的刀,对义马进行了阉割,“给他灌三小勺米汤,不要多灌......如果是一头猪,我这样的手艺,它这会已经活蹦乱跳了。”圉人一脸的阳光”宫刑就是“丈夫割其势,女子闭于宫”就是阉割男子生殖器官,破坏女性繁殖器官的一种肉刑。这不仅是对生命的一种亵渎,更是一种人性的麻木和迷失。
义马死后被做成马形焚化,是因为来世要转生成国家之马。这不仅不让人唏嘘不已。拥有生命的时候,不能主宰自己的生活,在身心方面都造成了无法磨灭的创伤,义马为凉州城的人民活了一辈子,就连死的时候,都必须以马的形状焚化,折射出人们在一味追求国家精神的过程中,已经丧失了最基本的人性。
(二)屠城时马户们的丧心病狂
除了在培育义马时的残忍之外,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在文本六十六章的时候,扁头营的马户们从西南的城墻杀入了凉州城。他们举起刀,看见人就砍。副官领着老西军,见人便开枪。一个马户举着刀向缩在墙角的老人砍去,老人着急的喊着“我是你舅。”而马户毫不犹豫,直接一刀,老人的脑袋就飞了起来,葫芦一样在地下滚。大街小巷的扁头们杀人杀到手软,甚至在看到满大街的尸体时,埋怨别人下手太快,没把这些人留给自己。马户们在城中到处找着杀人,但凡看到还没断气的就上去补上好几刀。凉州城是马户们祖祖辈辈生活了很多年的地方,这里是他的故乡,这里生活着他们的亲人,然而马户们却在这个曾经孕育他的土地上以献血来“回报”,此时的马户已经不再是具有人性的正常人,亲情友情什么都不复存在,充斥这个世界的只有仇恨和鲜血,他们亲手将这里变成了人间地狱。
《国家坐骑》无疑是李学辉先生创作过程中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长篇。小说假借传统义马形象让正在衰退的民族精神还魂。在圉人、马户头、韩骧夫妇和胡七爷的呵护下,义马成为传统文化信仰的象征。这部作品是一部典型的思想小说,更是属于当代的小说。小说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作者截取凉州近现代历史片段,将家国一体的文化信念通过国家坐骑“义马”这一特殊形象展现给我们。可最终它还是以悲剧的形式谢收束全文,其中的原因需要我们进行理性深刻的思考。坚守和追寻国家精神的途径是多元的,并不一定必须以牺牲最根本的人性,以一种比较偏激的方式向黑暗前进。小说带给我们的传统文化习俗的视觉盛宴后,以其文化批判的哲理性思考,以及对当代文化精神的一种反思和质疑成为作品中最引人深思的部分,作品的题材、内容、民俗风物以及凉州风光的各方面散发的魅力势必会使这部作品在当代文坛产生深远的影响,不断引发读者对于这部作品的进一步研究和解读。
参考文献:
1、李学辉.国家坐骑[M].敦煌文艺出版社,2018年4月。
2、程国君,义马轶闻与悲情凉州--《国家坐骑》的主题与文化批判色彩[D].陕西师范大学,2017年1月。
3、刘梦琪,杨光祖,宏达叙事中的人性思考--评李学辉长篇小说《国家坐骑》[D].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2019年5月。
作者简介:
冯仲华(1996-),女,汉族,甘肃省平凉市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