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先生在那篇《好孩子的劣迹》中说,他之所以成为一个好孩子,是因为受的夸奖太多,人前不得不保持好孩子的形象,但人后也免不了会干出一些不光彩的事情,如偷同学的东西、把姐姐养的金鱼用开水烫死,等等。
周先生举的这些例子与我的童年经历何其相似。
从小,我也很安静。只爱看书,成绩也好。但是,好孩子也并非好到十全十美。现在想来,真是劣迹多多,又都在极其优秀的小学时代烙刻下来的。说出来让熟悉的人都不敢相信,从前的我私底下怎么会是那副样子?当然,如果不说出来,恐怕我的好孩子形象还一直为父母和熟人们津津乐道。
检审自己的过去,第一个劣迹是拾物不还。那年我六七岁左右,有一天下午放学,去邻居小燕家玩捉迷藏的游戏。你追我赶中,小燕系在头发上的印花纱巾掉到了地上,那条薄如蝉翼般漂亮的花纱巾吸引了我,记得当时有过一两秒钟的迟疑。但是,对纱巾的占有欲超过了拾金不昧的崇高精神。于是,在小燕没有察觉的情况下,我走过去闷声不响地拾起那条纱巾,飞快地藏到了书包里。
后来小燕发现头上的纱巾不见了,问我看到没有。我把头摇得像拨浪鼓。小燕丝毫不怀疑我这个三好学生的谎言,还照旧和我玩耍。而我一个人在家时,会把她的纱巾缠到马尾辫上,对着镜子自我欣赏陶醉。可是,不能把这么漂亮的纱巾光明正大地戴出门,只能偷偷地收藏终究不是件痛快的事。没过多久,那条纱巾就被我扔进了肮脏的垃圾筒。如今想来,贪欲是多么可憎的思想,它甚至会让孩子的心灵滋生出极端的自私,宁肯毁掉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也不让别人得到。
我还偷过家里的钱。母亲喜欢把钱放在床铺底下。我有天想买零食吃,就偷拿了她五元钱。小时候的五元钱还是很值得一偷的。可以用它买许多水果冻和糖果饼干之类的零食。我一个人边买边吃,当然也很谨慎小心。弟弟们的眼睛雪亮着呢!不把零食吃完我不敢回家。所以连续十天才把那五元钱花完。
钱花完了,母亲才知道有了家贼。她从不怀疑是我的所作所为,而把怀疑对象锁定在表姐琴身上。因为琴偷家里的钱出了名。那几日,琴偏又经常来我家玩。母亲就把自己的怀疑告诉父亲。父亲很生气孩子的小偷小摸行为,就去找姑妈。姑妈再跟琴做思想工作,要琴老实交待,坦白从宽。可怜的表姐琴被大人们说来劝去,终于承认了几桩偷钱事件。可对于母亲藏在床铺下的钱,打死她都不肯承认。我那时十岁,看着琴可怜巴巴的样子,有点幸灾乐祸,又有些害怕。我是他们眼中的好孩子啊,如果他们查出来是我所为,我的脸面就丢尽了。
幸而,母亲对偷钱的事没有穷究不舍,只是对表姐琴加强了防范意识。直到我升初中主动向她坦白错误,母亲才消除了对琴的怀疑。可见,一个孩子的好形象一旦树立起来,就很难让人想到她也会使坏。同样,一个坏孩子若是做了什么好事,也很难让周围人跟他联系起来。
回望自己童年时代的劣迹,似乎都与偷有关系。而那个时候的孩子,也好像都爱偷点儿什么。小到农田里的玉米地瓜,大到家里的钱和同学的物品,仿佛不偷点什么就不能长大似的。
一直记忆犹新的是,一個小学五年级同班女生被自己的母亲揪到学校里,在老师和学生们面前大声控诉女儿的罪行——偷家里的钱屡教不改。这位女生姓朱,比班上同学个头都高,白皮肤大眼睛,漂亮得像一只天鹅。我还记得她的名字。虽然她只是我小学五年级的同学。可她留给我的印象实在深刻。当她的母亲嘱咐班主任老师严加管教时,我低下了头。一方面我觉得愧疚,因为我辜负了好孩子好学生这个称呼;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很幸运,没有在众目睽睽之下检讨自己的罪行。
后来那个女生还是照偷不误。没等小学毕业就辍学了。长大后我们在小镇上遇见,亲热地聊起过去,这位朱姓同学说,那会儿觉得自己的形象已经坏了,索性就破罐子破摔,连书也不愿念了,现在想起来真是傻。
而我,童年时代存在的劣迹被大人们忽略,也没有在心里留下任何阴影。到了一定的时候,那些劣迹竟然自动消失。等我再回望过去,就像看一个与己无关的孩子,她默默地缩在自己的角落,正常安静地成长。虽然偶尔会使一点小坏,但无碍于她顺利成长为一个善良人的事实。
摘自新浪博客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