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自然选择;现代进化论;适者生存
一、自然选择的对象不是个体而是群体
达尔文在自然选择学说中把有利于生物个体变异的保存,以及有害变异的毁灭称为”自然选择“。这实际上表明达尔文只是在个体水平上来探讨自然选择,并对生物进化问题做出解释。但是对于每一生物个体来讲,他们并不是独立存在于自然界,而是与种群和自然界具有紧密的联系,并以群体的方式生活,因为个体不能长期生存也不可能进化。
因此,通过现代进化论的观点,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自然选择是群体中基因型的延续,也是对环境具有较强适应性基因频率的增加,它的价值不在于看个体的生死 ,而是看某个个体有无繁衍和产生后代的能力以及这种能力的大小。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强调的重点是死亡率的不同,而不是生殖率[2],这相比于现代进化论显然是不够全面的。
二、自然选择以性状作为研究对象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是以性状的优劣来进行选择的。由于时代科学技术的限制,他只是关注于生物的表型,从外在来解释生物进化的一些问题,并没有通过现象深入到内部分子水平来看到进化的本质 ,这实际上也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术的一个不足,也是该学说一个主要热点。但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进步,現代进化论对这一问题在遗传学的角度进行了解释,有根据的提出必须区分基因型和表现型,两者虽然存在着必不可少的联系,但也有着本质的区别[3]。达尔文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所提到的遗传和变异只是从生物所表现出的现象来解释的,认为环境引起的性状改变,并在环境的作用下保留优良性状并遗传给后代,而现代进化论指出环境所引起的这种变异并不能够稳定的遗传给后代,从而指出表现型是通过基因型和环境的双重作用来实现的,基因型才是保证稳定遗传的基础,基因型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6]。
总之,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时代未能区分表现型型和基因型与环境的关系,通常人们会把它们混为一谈,尤其对与基因型的变化过程以及遗传原理没有得出正确的认识
三、自然选择来自过度繁殖和生存斗争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自然界的物种具有巨大繁殖力,所以各物种都具有高速增长的趋势,但物种的数量又总是保持相对的稳定 ,这可以说明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存在着十分激烈的生存斗争。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供生物可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所以生存斗争必然造成大量生物的消失 ,从而保留具有优势适应环境的物种,这种物种逐渐积累的有利变异逐渐形成新种。所以达尔文提出了 “生存斗争” 的理论并成为他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前提[5]。他所提出的生存斗争不仅包括不同物种之间的斗争也包括同一物种之间的斗争,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斗争(图下图表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
由此可见,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并没有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生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上升的时代, 如果我们仅仅用达尔文的生存斗争理论来看问题,已经无法解释和理解上述这一系列问题 ,只有结合现代进化论以及生物科学的发展,才能合理的处理好所面临的生物金华问题。
四、自然选择产生新物种的有利条件
达尔文认为包括个体差异在内的大量差异,对自然选择产生新物种都是有利的,如果在一定时期内,个体数量不断的增多,那么生物出现有利变异的可能也随之增加,同时还可以弥补对于某一个体而言变异量较少的缺陷。如果在一很大的区域,各个小区域的资源以及生活条件一定会有所差别,结果导致同一生物会在不同的地区发生变异,而对于新的变种则会在各自区域的边界进行杂交,所以说杂交是自然选择产生新物种的一个条件。
但现代进化论强调隔离分为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只有当物种之间不能进行交配或者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才可以认为产生了生殖隔离,同时产生了新物种。
五、总结
(1)自然选择学说在宏观上阐述了生物进化的原因,重点研究生物个体,而现代进化论在微观上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重点研究生物种群。
(2)现代进化论彻底否定了获得性状的遗传,并再次肯定了自然选择的价值,继承和丰富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3)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是停留于生物表型,但现代进化理论对此做出了充分的补充说明,从而弥补了达尔文自然选择的不足。
总之,达尔文所提出的自然选择虽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也为人们进一步的探索提供了牢固的基础,现代进化论是对它的丰富,并帮助我们对生物进化相关问题做出了更好的说明。
参考文献
[1]阎锡海.再探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局限性[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03):82-85.
[2]黄建新.论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J].平原大学学报,1995(02):55-57.
[3]方宗熙.现代进化论[J].生物学通报,1985(04):1-3+5.
[4]孙关龙.达尔文进化论的五大缺陷(下)[J].化石,1999(03):28-29.
[5]方宗熙,江乃萼.达尔文学说与现代进化论[J].植物杂志,1982(02):3-5.
[6]Elizabeth Watts,Uwe Ho?feld,Georgy S. Levit. Ecology and Evolution: Haeckels Darwinian Paradigm[J]. 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2019.
作者简介:
谷文娜,山东省济南市,聊城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生物)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