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作家赛珍珠(1892-1973),一生以中文作为母语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包揽普利策奖和诺贝尔奖的女性。赛珍珠出生不久就随父母来华,在苏赣等地生活工作了近四十年,熟谙中国文化。她第一个用英文翻译《水浒传》这部巨作,将《水浒传》译为《四海之内皆兄弟》,引起西方世界的强烈反响。最值得一提的是,赛珍珠凭长篇小说《大地》勇夺普利策奖、诺贝尔奖,这部小说以中国农民的真实生活为题材,是她在南京边教学、边创作完成的。赛珍珠1973年逝世后,墓碑上只用中文镌刻“赛珍珠”三个字。
在美国西雅图一个静谧的墓园里,长眠着犹太裔汉学家埃尔温·赖夫勒(1903-1965)。他的墓碑上,用钟鼎文刻着一行汉字: “子如不言, 则小子何述焉。”此句典出《论语》,是子贡向孔子请教时说的话,寄托了埃尔温·赖夫勒的家人和学生对他的深切缅怀。埃尔温·赖夫勒汉名为罗逸民,生于奥地利,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居住在上海,后移居美国。他一生精研中国文化,学贯西中,曾在上海多所高校任教,参与编撰《德华标准大字典》,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前苏联汉学家阿列克谢耶夫也对《论语》情有独钟。他的黑色墓碑上镌刻着一幅汉字对联:诚意格物心宽体胖、孜孜不倦教学相长,横批是 “不愠”,洋溢着浓浓的儒家情怀。“不愠”二字是阿列克谢耶夫的书斋名,典出《论语》中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阿列克谢耶夫晚年不愠不喜,确有宠辱不惊的君子风范。
除了阿列克谢耶夫,喜欢“墓碑中国风”的俄罗斯汉学家不在少数。俄国18世纪的传教士雅金福·比丘林晚清时来中国游学传教,促进了中俄文化交流。他的墓碑上刻有“无时勤劳垂光史册”八个汉字,第一个把中国风“吹进”俄国墓园。再比如,克里夫佐夫(1914-1979)的墓碑上刻着“忠贞苦学”,弗·季霍米罗夫(1929-1989)把汉字“爱敬孤洁”写入墓志铭,这两人都是苏联时代的汉学家。最有意思的要数彼得罗夫(1907-1949)的墓碑,上面只留下一个大大的汉字——“梦”。据说他自视有贾谊之才,却郁郁不得志,早逝时还只是个小小的讲师。这个“梦”字,或许是他对自己一生怀才不遇的无奈喟叹。
说到俄罗斯墓园里的“中国情结”,还有一个人值得一提,她就是卡佩娜·谢安娜。谢安娜本是德国人,丈夫是我国国际主义战士谢唯进。他们俩长期在西班牙、苏联从事革命工作,谢唯进于二战初期回到中国,谢安娜则一直留在苏联从医。她的墓志铭上刻有一句汉语口号:“全世界是我们的家乡”,凸显了这位国际主义女战士的革命理想。
摘自《文史月刊》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