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康熙借密探察民情

时间:2023/11/9 作者: 幸福·悦读 热度: 17732
小 赵

  在没有各种地方性媒体的时代,康熙便借用一些秘密渠道传输情报,也算是一种内参。通过这些内参,康熙可以对各地实情“明察秋毫”。

  曹雪芹的父亲曹寅是康熙的密探。他的任务是,将折成六角形的密报,放在一个用封条封好的小信封里,封条上面写“固”,下面写“封”,信封上写着“奏折”。又用一个大信封,套住这个小信封,在外面用一根白纸条扎住,在纸条下写上自己的全部衔阶和名字,然后小心翼翼地用白纸包好,同样在白纸的包装口下方写上自己的全部衔阶和名字,最后用来封缄的几个字是“臣寅”“叩首谨封”。上面的“报告”是除了皇上康熙以外任何人也不允许看的。这张纸在康熙的手中打开后,是一张10厘米宽、20厘米高的密奏。这封信康熙皇帝看完后,也许会加御批,也许只写三个字“知道了”。但最后都会被一个朱红的“封”字封过以后,重新传到曹寅的手中。这项在曹寅和康熙皇帝之间的秘密传送,一直进行了20年。在曹寅给康熙的密奏中,天气问题如雨水、冰灾;粮食问题如收成、米价;社情民意如疫病、民情、官吏贪廉,都是康熙所关心的。

  康熙在位61年,水灾与旱灾持续侵犯,旱灾和蝗灾又总是相伴而生,所以康熙非常重视各地传来的天气报告。在康熙初年,他已接触到一些西方传教士。康熙是位善于学习的君王,他从传教士那里学到一些观天气的常识,并懂得了记录天气的重要性,于是在全国各地都安排亲信帮他观察与记录。那时尽管还不会做出天气预报,但是记录天气成为康熙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他希望能从已记载的文献中找出气候的规律来。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的一国之君,康熙对于吃粮问题称得上是处心积虑。来自鱼米之乡苏州的密件里,有很大一部分是关于科学种植稻米的。这种优良稻种是康熙命人在丰泽园的多块稻田中培育出来的。然后再命人拿到全国各地去试种。其中一种新品种名叫“御苑胭脂米”,是一种绯红的香米。康熙五十八年,李煦写给康熙的密报中就有某官绅种了多少亩、亩产几石几斗;某商人种了几亩,亩产几石几斗。其实这些人的实验任务也不过是两三亩,只有李煦自己家种的最多,一百亩。李煦向康熙报告自己家那块水稻实验田的收获情况:奴才种了您的御稻一百亩,六月十五收割,每亩约得稻子四石二斗三升,谨砻新米一斗进呈。而所种原田,赶紧收拾,六月二十三以前,又插完第二次秧苗。至于苏州乡绅所种御稻,亦都开始收割了。

  尽管康熙的密报为他解决了不少问题,但密报在他心里一直存在着伦理的困惑。康熙认为,自己派了人在各地暗访密报,是与他头上那块“正大光明”的匾额不太相符的事,让别人知道了是不名誉的。正是在这种心态下,所有密件均由他本人阅读回复。

  摘自《文化报》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