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饲火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苑·经典美文 热度: 21392
权蓉

  女,现居呼和浩特,擅长写短篇故事,文笔清丽秀美,构思别致,有数百篇文字见于各类报刊。

  日子么,就要自得其乐。像蚯蚓给自个儿截成九段,凑两桌打麻将的,还有一个端茶倒水的。

  001

  爷爷是石匠,在我小时候的雨天或者午后,他都抽空闲时间在火里炼他的錾子。

  用炭火将其烧红,抵在铁板上拿锤子在錾子四面上一锤一锤、翻来覆去地砸,砸到铁毛子飞走,錾子的尖端铁青,再拿去水里淬火。

  待他细细地打量完各个棱角细节,觉得满意后,就晾到一边等其冷却。不然,还得返工重新来一遍。

  我对这件事厌烦之极,因为爷爷不用鼓风机,非得让我给他拉着鸡毛小风箱,去保证那炉炭火一直要烧得旺旺的。

  002

  對鼓风机,爷爷有种歧视,说吹出来的火,大了就大得烧人眉毛,一关了就气势软,不能一直保持绵延的火势。

  我说,那你就大大小小地调呗,还笑他肯定是舍不得用电。他瞪我,却也不反驳。

  这种锻炼比磨刀费事,刀是砍瓜切菜的,用石头砥砺着打磨刀锋就够了,而錾子是要去硬啃青石的,不将其敲击到位,一去硬碰硬,就败下阵来。

  003

  爷爷说,一个石匠,打不好他的錾子,就打不好石头。等到我上学后,学到了和他这话差不多意思的一句,叫“磨刀不误砍柴工”。

  我最爷爷在怕午后让我去当这个烧火丫头,因为电视里要么楚留香正飞檐走壁追查神秘人,要么白娘子正喝了雄黄酒马上要现原形去吓死许仙,要么华仔正骑着摩托车载着女主不知道要去哪里……

  可爷爷不管,非得让我去拉风箱。

  他说,那些电视以后啥时候看不得。说也奇怪,当时没看到的那段,后来真的就再也没看到过。

  004

  于是我被动地掌握了烧火的技能,这一技能让我学物理时特别兴奋,觉得手握天下。充分燃烧需要的条件,蹭蹭蹭地手到擒来。后来才发现,太简单了,大家都会这一节,电学力学才是见真章的。

  反倒是我同桌脑子转得快,语文课写作文用这个类比,说每个人都要充分燃烧,也一样要增大氧气的浓度、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那就是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

  她的作文没读完,调皮的男生就阴阳怪气地接:那就是火化。气得她眼泪汪汪的。语文老师倒是不吝啬,给了满分。

  005

  这个无甚大用的技能,后来让我也有过类似的遭遇。

  第一次看到江湖流传的那句,“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时,第一反应是,烧得旺烧得好的火,是看不到一大团烟的;要看到一大团烟,要么是刚点着的,要么是熄灭后的。

  就因为这一结论,冒犯了我朋友的偶像梵·高,所以她去反驳所有她认识的、觉得我是“文艺女青年”的人,到处说:这娃儿忒俗。

  006

  第一次读苏轼的《临江仙》,“一别都门三改火”,注释里写:古代钻木取火,四季换用不同木材,称为“改火”,指年度的更替。

  听一个改火人的一年四季,比听普罗米修斯这个盗火者的故事更让人心动。

  随着年岁增加,神话盗火和生活中的取火,让我更着意于后者。

  007

  就像夏天去草原,篝火晚会结束,旺火却还是继续点着。我走出很远,回望时,火堆和天上的星星一样,变成一个光点。但我知道,只要折回,我就离火很近,离星星很远。

  梦想很远,有心照,自不宣;现实很近,须躬身,当入局。

  如此,“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苏轼,才是那么多人挚爱的人间的火。

  008

  看名人访谈,主持人爱问:因为什么开始弹琴、画画、演戏、拍电影、打球……好多被问者的答案都是——喜欢,这个问题就过去了。

  也有人细细地讲了最开始是因为什么:为了给喜欢的女生表白,所以开始写歌;喜欢某个漫画家,为了致敬就开始画漫画;音乐课上老师表扬自己的声音好听;看不到自己喜欢类型的网文,就自己去连载……

  这些回答,都让人欢喜。因为他们说的,是火种。

  009

  真正饲火的人,大约是不会嘲笑火熄灭后在冒烟的那些生命,因为要养一团恰到好处的火,要保持火的绵延,太难了。

  这常让我想起小时候那炉一直要保持旺盛的炭火,太多人只能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还有的一火如豆,倏忽就灭了。

  而且那时只学了“众人拾柴火焰高”,长大后才发现,若要直面人生,就得自个儿拾柴。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