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山药记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苑·经典美文 热度: 17535
胡竹峰

  有朋友很瘦,我们喊他山药;有朋友矮胖,我们喊他洋葱头。很多菜名是绰号,周围还有朋友叫豇豆、扁豆、苦瓜、茄子、西红柿、地瓜。好在没有人叫大米、小麦、面条,若不然可以开餐馆了。

  我在南方沒吃过山药,山楂倒是吃过不少。南方的山楂果肉薄,入嘴酸涩,远不如北方的味道好。那年在京郊,漫山遍野都是山楂,红彤彤挂满了枝头。随摘随吃,个大肉多。

  老家山多,可惜不产山药,草药漫山遍野。颇识得一些草药之名,很多人以为我学识多,其实不过少年在乡村生活的缘故。一个人年轻时不妨在乡下多待几年,可以多认识一些鸟兽草木。

  第一次吃山药在洛阳,配大米熬粥,味道清正。后来在饭馆吃到了山药排骨汤,滋味甚好。偶去菜市,偶遇山药,也就买了。

  山药吃之前得去皮。削山药之际,水汽在掌心弥漫,滑腻腻冰凉凉,仿佛握着一条蛇。当年祖父给我吃一种叫乌梢的蛇。蛇抓在手里,滑腻腻冰凉凉的。或许滑腻腻是掌心之汗,但冰凉凉的确是乌梢的体感。

  山药削着削着冷不丁会从手上溜出去摔在地上。山药的身体鲜活黏稠,沾人一手黏液。有一次皮肤过敏,弄得双手发痒,不巧又挠了挠肚皮,肚皮也痒,痒得钻心入骨。用火烤了片刻方才止住。据说也可以用醋擦洗。

  山药去皮后,像擀面杖,又仿佛象牙。前天路过一家饭店,看到一篮子去皮的山药堆在茶几上,觉得富贵。

  多年前和河南焦作温县的朋友聊天,他说“我们那里山药多”,误听成“山妖多”。《聊斋》读得熟,当时的想法是有空去看看山妖。

  铁棍山药分两种,一种垆土所生,一种沙土所生。垆土是黑色坚硬而质粗不黏的土壤,土质硬,故铁棍山药长得歪歪扭扭,虽不好看,但属极品。沙地土质松软,长出的铁棍山药口感稍次,营养价值也要差些。

  山药蘸糖吃,颇味美。垆土铁棍山药肉极细腻,白里透黄,质坚粉足,黏液质少,味香, 微甜。那种口感像大冬天的清晨睡懒觉,咀嚼之际,恍惚微甜,一片宁静。

  山药,学名薯蓣。唐朝避讳代宗李豫之名改为薯药,宋朝又因避讳英宗赵曙之名改为山药。手头《现代汉语词典》“薯蓣”条释名:多年生草本植物,茎蔓生,常带紫色,块根圆柱形,叶子对生,卵形或椭圆形,花乳白色,雌雄异株。块根含淀粉和蛋白质,可以吃。

  摘自《不知味集》(山东画报出版社)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