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陛下在路上
中国历史上,乾隆是出名的喜欢到处跑的皇帝。可不光是著名的6次下江南,有学者统计,他在位60年,或远或近的出巡都算上,有150次之多。
但如果把中国和欧洲的帝王出门在外时间来个混合排名,乾隆的名次,却也不会很靠前。因为欧洲尤其是中世纪早期的国王,很多实在太喜欢生活在路上了,可以跑到国家的首都毫无存在感的地步,这是任何中国皇帝都做不到的。
为什么会这样,有两点原因特别重要。
第一,欧洲土地分散在很多世袭的贵族手里,国王平时根本管不了那些地方的事。如果不是时不时跑过去视察下,也许人们根本就忘掉了,国王才是这里的统治者。
第二,那时欧洲的交通状况真的很糟糕,而且几乎没有货币,如果国王跟这些地方征收各种物资的话,那物流成本会非常可怕。相反,如果是国王陛下带着他的贴身侍从跑到各个庄园去,一个一个吃过来,反而比较省钱。
反过来,我们也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中国皇帝特别多“宅男”。
有了郡县制度这个伟大发明,各地官员由中央任命,过一段时间就会因工作调动去别的地方,而且干得不好就会被降级甚至撤职,至于想世袭?门儿都没有!中国的皇帝没事就跑到地方上去刷存在的必要性,就大为降低了。
至于省钱这点,更是完全反过来了。皇帝出巡,随行的不是几十个扈从,而是一个由大批政府官员和后宫嫔妃组成的庞大而矫情的旅行团。比较起来,中世纪欧洲的国王出门,根本就是“皮皮虾我们走”的级别。
大家都在要求高规格的待遇,很多人还借机寻找着敲诈勒索地方的机会。这是一架巨大的移动碎钞机,相比而言,靠运河把南方的资源运到北方,虽然也不便宜,还是划算多了。
所以乾隆这么不爱着家的特点,就确实显得很个别了。
找美食,找美女,找爸爸
按照现在老百姓讲故事的套路,乾隆皇帝下江南,真称得上是改变饮食风气,风靡万千少女。
随便走进一家江南的小饭馆,就会看到墙上的广告板上写着,乾隆皇帝迷了路,饥肠辘辘的来到这里,于是老板端上一份热气腾腾的……总之,一种传统美食,就从此诞生。
随便打开一部清装剧,就会看到好清纯好不做作的女主马上就要摔倒,刚好微服私访的乾隆路过这里,把她一把抄起来,然后俩人四目相对旋转起舞。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吃东西的口味,很大程度上是从小养成的,换个地方就容易吃不惯。觉得本地多美食,可以征服异乡人、外国人的舌尖,虽然是常见心理,却多半属于迷之自信。乾隆南巡,一大要求就是吃的要和在北京时没啥两样。
茶房用乳牛75头,膳房所用羊1000头,牛300头,都是从北京提前运至镇江、宿迁等地的,不足的后续还要源源不断补上。乾隆南巡时的御膳单,不少现在都还保存着,可以看出,其中彌漫着浓郁的北方风味,有时大约是因为容妃(香妃)的缘故,也有许多清真菜。
至于乾隆对饮用水的挑剔,更是出名。大家也都知道,泉水里他排第一的,始终是北京玉泉山,济南珍珠泉、无锡惠山、镇江金山、杭州虎跑……都得靠后。对这个排名,南方士人腹诽想来是不少的,但皇帝口味如此,你能咋的?
当然,御膳房有时会有苏州厨子帮忙,江浙的官员也会进献菜品。毫无意外的,这里面最突出的是蔬菜。也确实有不少杂史笔记里说到,乾隆确实对江南的饮食表示过好感。比如《国朝遗事纪闻》说,乾隆在扬州时特别打听,有什么江南的时鲜蔬菜没有,于是御膳房呈上了油煎豆腐菠菜,号称“金镶白玉版,红嘴绿鹦哥”。乾隆因为“甘脆肥浓”吃多了,觉得特别清爽,所以大为赞赏。这里要注意,即使在当时的野史里,这些菜品也还是走过体制内的流程,才送到皇帝面前的,所以指望皇帝迷路而一步登天的饭馆小老板,都是枉费心机。
至于女人的问题,乾隆有“北地胭脂不敌江南金粉”的审美,当然是可能的。第四次南巡途中,乌拉纳拉皇后突然与乾隆大闹,甚至愤而割发,据说就和乾隆招妓有关。—— 这个传闻本身可信度不高,但《宫中档乾隆奏摺》里记录,乾隆确实悄悄坏了规矩,至少有两名江南籍的嫔妃。
但是,这些汉人女子都是由乾隆最亲信的官员如江宁织造、两淮盐政进献的,民女指望偶遇,仍然毫无机会。
总之,一切以微服私访为前提的传闻,几乎都不可置信。这种故事符合群众的心理期待,乾隆却不会这么做,皇帝也是高明的影帝,善于在看起来符合圣人礼教的框架下,巧妙满足自己的欲望。假扮成老百姓出去溜达,是一件很愚蠢很没有格调的事情。
另外,金庸《书剑恩仇录》中,转发过一个经典老谣:
原来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四皇子允祯的侧妃钮祜禄氏生了一个女儿,不久听说大臣陈世倌的夫人同日生产,命人将小儿抱进府里观看。哪知抱进去的是儿子,抱出来的却是女儿!
陈世倌知是四皇子掉了包,大骇之下,一句都不敢泄漏出去。
所以乾隆南巡,是为了去认亲生父母。
这个传说生猛有趣,但总有点显得雍正智商不在线的样子。
如果雍正实在生不出儿子,那这么做还情有可原。但当时雍正才三十出头,身体健康,更何况他已经有一个八岁的儿子,就完全没有了这么做的动机。当时皇子们竞争激烈,他这么干要是被人知道了,会导致他直接出局,脑子要有多大坑才会这么给自己挖坑?
这个故事的流行,是在晚清民国,汉人的民族情绪闹得最厉害的时候。不满被满人统治,所以期待皇帝已经被悄悄换成了汉人。
但为什么挑中乾隆,自然很大程度上和这个皇帝对汉文化的态度有关:他有时会在宫里穿汉人的衣服,从治国精神到行为举止都似乎在刻意迎合儒家鼓吹的标准,而他诗歌创作和给艺术品加盖印章的热情都堪称疯狂。这看起来就是一个智商不够但精神可嘉的汉文化脑残粉的样子。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