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劣环境中的黑足猫
在遥远的非洲南端,属于南非、纳米比亚和博茨瓦纳的荒凉土地上,沙漠性的气候旱涝无常,酷热和严寒交替。这里是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没有森林,根据降水量的多少分布着稀树草原、灌丛、草地、半沙漠和沙漠等景观。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当中,生活着世界上最小的猫科动物之一:黑足猫。
黑足猫的外表乍一看和家猫没有太大区别,它们从演化上来说也确实是家猫的近亲,属于真正的猫属。家猫是在约一万年前由中东新月沃地的野猫驯化而来的,与野猫亲缘关系最近的物种是我国特有的荒漠猫,其次是分布在西亚、北非的沙漠猫,再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黑足猫了。
黑足猫这个名字诚意满满,它的脚掌下面确实是黑色的。除此而外,黑足猫的躯干是漂亮的黄底黑斑,四肢和尾巴都有黑色的环纹。相比于家猫及其祖先来说,本人觉得黑足猫要更萌一些——因为更小。
雄性黑足猫的体长不到50厘米,有着一条不到20厘米的尾巴,雌性体型更小,体长不超过40厘米。它们跟分布在印度和斯里兰卡的锈斑豹猫体长相差无几,几乎是世界上最小的猫。为什么说几乎呢?因为黑足猫输在了体重上。相比而言,黑足猫脑袋更大,脖子更粗,尾巴更短,看起来更加圆滚滚。
想象一下,黑足猫就是靠着如此袖珍的体型,在野猫、薮猫、狞猫、豹和狮子横行的非洲南部混社会,你会明白这个小不点绝对不只是外表呆萌那么简单。黑足猫的典型生境是散布着灌丛和树木的稀树草原,或者是有灌丛的沙地,这里的灌木丛为潜行捕猎提供了良好的隐蔽之处。
小巧的你却是个大胃王
猫是严格的夜行性动物,白天会躲在其他动物废弃的洞穴或者白蚁丘里休息,晚上出来大杀四方:对于它的猎物来说,这是个十足恐怖的大胃王。
由于体型原因,黑足猫主要捕食小型的啮齿类和鸟类,但也会猎杀黑头鸨和草兔这样跟自己体型相当的猎物,广泛的食谱还包括昆虫和腐肉。一只雄性黑足猫的领地可以达到20平方千米,每个晚上要吃掉10~14只猎物,相当于自身体重的六分之一。
黑足猫主要靠隐蔽潜行加上最后的冲刺来捕猎,也会在猎物洞口守株待兔。它们的大眼睛和大脑袋可不只是用来卖萌的,膨大的耳室占据了头骨四分之一的长度。感觉灵敏的黑足猫身手也很敏捷,能凭着极好的弹跳能力扑下起飞的鸟类。
在干旱环境中,它们能从猎物体内获得自己所需的全部水分,体内的肌酸酐和尿素等代谢产物浓度很高,这种高代谢率“能吃能干”的习性在非洲猫科当中是相当独特的。
独来独往的非洲小霸王
黑足猫几乎是独来独往。在交配季节,一只雌性的发情期只有一两天,雄性必须能够准确地定位雌性,然后尾随直到对方发情,自己被接受。
黑足猫雌性一胎生育1~4只幼崽。在凶险的环境之中,猫妈妈会带着孩子频繁转移居所,而幼崽则快速发育,出生四周后就可以吃固体食物,六周时就可以吃活食,九周断奶,五个月后开始独立生活。
黑足猫会像大猫一样把吃不完的猎物拖回洞里慢慢享用。它们对于周围环境非常警惕,稍有响动就会迅速隐蔽,遇到躲不过的威胁时会猛烈反击,被分布地区的非洲人民称为“蚁丘之虎”。在当地布须曼人的传说里,黑足猫甚至可以靠咬穿颈动脉来杀死长颈鹿。事实上,蛇、胡狼、狞猫、猫头鹰和狗都是黑足猫的天敌。
什么?你问我路遇黑足猫这样的小恶魔,应该怎么办?答案是可以爬树逃生——因为黑足猫其实是迷你“老虎”,体型粗壮、尾巴短,适应了地面生境,并不适合爬树。
易危小萌猫,数量在减少
黑足猫是非洲猫科动物中分布范围最小的物种,被红色名单IUCN列为易危级别。目前有大约13000只个体稀疏地分布在栖息地区内。
由于非洲野猫对家禽的威胁,当地农民用上了兽夹和毒饵来控制野猫数量;过度放牧导致的草场退化也致使黑足猫的猎物减少,栖息地质量下降……这些因素很可能正导致黑足猫种群数量的逐渐减少,对黑足猫的进一步调查研究和保护计划正在进行中。
虽然长成了又小又萌的形态,但黑足猫的食性和脾气意味着,它们绝不适合被驯养作宠物。这种黑脚的小萌物,已经演化成了蛮荒土地上独立冷酷的暗夜杀手。
摘自微信公众号果壳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