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愤然求去”的 李鸿章是如何吃“回头草”的

时间:2023/11/9 作者: 读书文摘 热度: 20372
眭达明

  有句俗语叫“好马不吃回头草”,比喻为有志气的人一旦做出了决定,即使遭受挫折,也不走回头路,好像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人格魅力。其实这个观念有失偏颇,容易误导人,尤其是没有多少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的年轻人,更容易上它的当,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时候,马即使再好,也是需要吃回头草的。那些为了事业能屈能伸、能忍能让的人,实际上也是强者,同样受人尊敬。正因如此,“大丈夫能屈能伸”才能成为经典名句,“浪子回头金不换”才会被人津津乐道。比如李鸿章这匹“好马”,如果也认死理,坚持不吃“回头草”,肯定成不了后来的李鸿章。所以笔者关心的不是李鸿章这匹“好马”要不要吃“回头草”,而是如何吃“回头草”。也就是说,李鸿章负气出走后,能够回心转意,曾国藩也不计前嫌,愿意接纳并且照常重用他,这才最关键,否则想吃“回头草”也不成。

双方都没有把话说死



  按照李鸿章同科进士兼好友郭嵩焘在《玉池老人自叙》中的说法,咸丰十年(1860年)九月十二日,因李元度事件与曾国藩闹翻而“愤然求去”时,曾国藩觉得去年没有让李鸿章去福建就任延建邵道有些亏负他,现在不能再耽误其前程,也就顺水推舟,“立遣之行”。

  然而李鸿章并没有立刻离去,曾国藩也没有像郭嵩焘说的那样立刻打发他走,双方似乎都有所等待。至于等待什么,因为找不到确凿史料,所以笔者不敢乱猜。

  不过四年后的同治四年(1865年)正月十四日,李鸿章写给另一位同科进士兼好友沈葆桢信中的一句话,对于解开这个谜团或许有些参考作用:当曾国藩决定严劾李元度之后,李鸿章“力争月余不可,次青(李元度)复舍而他往,更激揆帅(曾国藩)之怒”。

  那意思似乎是说,李鸿章没有马上离去,是在不断做曾国藩的工作,等待他“回心转意”,后来李元度不僅不认错,反而拂袖而去并决然投靠了曾国藩的政敌王有龄,从而更加激怒了曾国藩,这才将李鸿章的退路彻底封死。

  这虽是李鸿章的一面之词,并非完全可信,但他没有马上离去则是实情。就在李鸿章打定主意离去而没有离去时,咸丰十年(1860年)九月二十八日,曾国藩收到胡林翼来信,其中夹带了一封给陈鼐的密函,陈鼐前几天去了江西,一时回不来,曾国藩怕有急事被耽搁,就一并拆开看了。密函中胡林翼谈及:在湖南家乡,曾国荃的口碑特别差,许多人对他有看法,在如今这样的乱世,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希望陈鼐找机会跟曾国藩说说,让他管管曾国荃。看过此信后,曾国藩有些迷惑不解:陈鼐到幕府近一年之久,从没有听他说过曾国荃什么不是,胡林翼信中所指,究竟何事呢?曾国藩于是找到李鸿章,向他打听陈鼐私下里是否议论过曾国荃什么。陈鼐也是李鸿章的同科进士兼好友,两人平日里无话不谈,而陈鼐进入曾国藩幕府后,专门到曾国藩和胡林翼家乡看过风水。李鸿章于是如实回答说:陈鼐曾经说过曾国荃在家乡口碑不好。曾国藩进一步询问细节。李鸿章说:曾家强占同乡洪氏家族墓地,洪氏家族很不服气,在外面大造舆论,对曾家极为不利,因此力劝曾国藩另觅墓地,以消患于无形。还说曾国荃在家乡盖新屋,规模宏大,结构壮观,人们都说像会馆。曾国荃还强行砍伐人家坟地上的大树做屋梁,引起乡亲愤怒。曾氏子弟有人染上了荡佚浮糜之风,整日游手好闲,吹拉弹唱,在家乡影响也非常不好。曾国藩听后深感不安,既觉得自己“德薄能鲜,忝窃高位,又窃虚名,已干造物之忌”,又为“家中老少习于骄、奢、佚三字”而“实深悚惧”。

  既然李鸿章九月二十八日还在曾国藩幕府,他的离去自然不会早于此日。另外,李鸿章与曾国藩闹意气后已经决定离去,曾国藩也没有挽留,但从九月二十八日两人谈话的平和气氛和深入程度看,他们并没有完全撕破脸皮,双方似乎都留有回旋余地,这是可以肯定的。

  咸丰十一年(1861年)正月十五日,曾国藩《复李鸿章》信中写到的一段话,可以证实这个判断不谬:“去年冬天以来,所有事情都有所耽搁,惟有每天与程桓生下两盘围棋不敢间断。近来棋子散落不全,请代买一付,阁下自行带来。去年冬天托王必达买袍褂料十付,除了赏赐玉山诸位将领,这里所存无几。请再买二十付,交委员搭解来营,或线绉江绸,或摹本缎,或大呢,都要买好的。近来营中将领眼眶大,下等衣料根本瞧不上眼。”

  那意思分明是说:几个月前李鸿章离开祁门时,不仅没有跟曾国藩撕破脸皮,而且说了会再回来,离开以后,两人不仅没有中断联系,而且李鸿章继续在为曾国藩办事。

  李鸿章接信后,不敢懈怠,马上按吩咐买好东西或寄去或托人带去。

  这是李鸿章这匹“好马”能够吃“回头草”的最重要前提。

  由此可见,朋友、同事、部属之间闹意气不可怕,怕就怕双方失去理智把话说死、把事做绝。

两人都产生了悔意



  李鸿章离去后,湘军祁门大本营日益受到太平军的威胁,曾国藩手下工作人员“亦将行李置舟中”,做好了随时逃命的准备,李鸿章早不走晚不走,偏偏此时赌气离去,自然使得人心更加浮动,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确实不小。曾国藩不仅觉得李鸿章不明大义,不达事理,而且认为李鸿章在自己最困难时借故离去,是一个“难与共患难”之人。

  此事也使李鸿章愤怒异常,他对胡林翼说:“自己原来认为曾国藩是豪杰之士,能够容纳各种不同意见和人物,如今才知道并非如此。”

  此事对两人的伤害虽然很深,但他们的关系毕竟不同一般,事后冷静想想,又经朋友从中调和,于是都产生了悔意,都有重新和好的愿望。

  李鸿章离开祁门之后,原打算去福建就任延建邵道道员,为此特意写信征求沈葆桢的意见。沈葆桢是福建人,对家乡情况十分了解,他设身处地为李鸿章着想,并为之提供福建那边的实情:“闽事糜烂,君至徒自枉其才耳。”因而力劝其放弃这一想法,重回曾国藩幕府。李鸿章于是长期滞留江西,未去福建上任。

  郭嵩焘也写信劝李鸿章:“此时崛起草茅,必有因依。试念今日之天下,舍曾公谁可因依者?即有拂意,终须赖之以立功名。”也力劝其返回曾国藩身边。

  李鸿章环顾左右,觉得当今能够“因依”而“赖之以立功名”者,的确只有曾国藩一人,于是“怦然有动于心”,萌生了吃“回头草”的想法。

  对李鸿章极为欣赏的胡林翼,更是一边写信恳劝他回到曾国藩身边:“阁下将来一定大富大贵,但有个前提条件是不能离开曾国藩,你不依靠曾国藩,怎么能够取得进步?”一边致信曾国藩,促其召回李鸿章加以重用:“李鸿章这个人迟早会一飞冲天,没有人能够阻挡他飞黄腾达的脚步,不如带领他一起前进,还可以壮大我军的力量。”

  李鸿章于是听从朋友们的劝告,决定重返曾国藩幕府。他本来就没有割断与曾国藩的联系,此后更是多次直接写信劝说,或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做工作,力劝曾国藩离开祁门。

  在曾国藩方面,看到李鸿章出走之后,依然深切关注自己的安危,自然也被他的真情所感动并决定移师东流。

  李鸿章确实比较幸运,有一帮子能够设身处地为他着想的朋友,否则不可能这么快就产生悔意并下决心回到曾国藩身边。

曾国藩给足了面子



  很想再回曾国藩幕府的李鸿章,看到湘军进攻当时的安徽省城所在地安庆并连获胜仗之后,便抓住时机向曾国藩写信致贺。以曾国藩的历练,一看便知此举是李鸿章回心转意的试探,于是捐弃前嫌,写信邀其回营:“若在江西无事,可即前来。”

  不巧的是,因妻子患病,李鸿章耽误了动身时日。

  曾国藩可能不知内情,便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五月十八日再给李鸿章写了一封让他不得不来的书信:“阁下久不来营,颇不可解。以公事论,业与淮扬水师各营官有堂属之名,岂能无故弃去,起灭不测?以私情论,去年出幕时,并无不来之约。今春祁门危险,疑君有曾子避越之情;夏间东流稍安,又疑有穆生去楚之意。鄙人遍身热毒,内外交病,诸事废阁,不奏事者五十日矣。如无穆生醴酒之嫌,则请台旆速来相助为理。”

  咸丰十年创办淮扬水师时,曾国藩安排李鸿章做统帅,队伍拉起来后,朝廷却没有批准这一任命。曾国藩信中说李鸿章与淮扬水师各营官有堂属之名,即淮扬水师各营官是李鸿章的属员,李鸿章是他们的堂官,就是这么来的。另外信中写到的两个典故,“曾子避越”出自《孟子·离娄下》,“穆生去楚”出自《汉书·楚元王传第六》。

  “曾子避越”故事说:受武城大夫聘请,曾子来到武城(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南)教书。越国军队来侵犯,有人问曾子:“越国人打来了,何不离开这里?”曾子说:“好吧!不要让人住进我屋里,毁坏那些树木。”越国撤军后,曾子又说:“修葺好我的房屋,我要回去了。”越军走后,曾子果然回到了武城。左右人说:“武城官员待先生这样忠诚恭敬,敌人一来您先走开,给民众做了一个坏榜样;敌人一退您就回来,这恐怕不可以吧。”曾子弟子沈犹行回答说:“其中道理你们不懂。从前先生住在我那里,遇到一个叫负刍的人作乱,随从先生的七十人,也都跟着先生走了,没有人参与平乱。”孔子孙子子思住在衛国时,齐国军队入侵,有人说:“齐国人打来了,你何不离开呢?”子思说:“我如果离开了,卫君和谁一起守城呢?”孟子说:“曾子和子思的主张是相同的。曾子是老师,是父兄一样的前辈;子思是臣子,是地位较低的官员。曾子和子思如果互换角色,也会作出同样的选择。”孟子的意思是说:遇到敌国入侵和乱民造反,官员和军队有抵抗和平叛的责任和义务,平民百姓尤其是知识分子却要尽早离开,不要留下来做动乱的殉葬品。

  “穆生去楚”故事说:刘邦同父异母的弟弟刘交小时与申公、穆生、白生一起上过学,封为楚王后,就任命他们三人为中大夫。穆生酒量小,刘交每次设宴都要特意为穆生准备一些甜酒。等到刘交的儿子刘郢客和孙子刘戊做了楚王,举行宴会时也会为穆生特备甜酒。但刘戊好过一段时间后,态度慢慢变了,举行宴会时常常不再为穆生准备甜酒。穆生退出宴席,说:“应该离去了!不特备甜酒,说明楚王对我的尊重不如从前;再不离去,楚王将会给我戴上刑具在街市上示众。”穆生从此声称有病,不再出来办公。申公、白生极力劝他继续为楚王效力:“你就不念先王的恩德吗?楚王现在礼貌稍衰,你就这个态度,何必呢!”穆生说:“《易经》说:‘知道预兆的神妙吗?预兆是事情发生前所显示出来的迹象,可以让人知道吉凶何时来临。君子明察事物细微的倾向而见机行事,不要事到临头才寻求对策。先王礼待我们三人,是他心中有道义;楚王现在怠慢我们,是他忘了道义,怎么能和忘记道义的人长期共处,哪里是我斤斤计较礼节呢!”穆生于是找个借口离开了楚国,申公和白生留了下来。楚王刘戊后来逐渐荒淫残暴,并与吴王刘濞通谋,准备作乱(即西汉历史上的“吴楚七国之乱”。—— 笔者注)。申公、白生进言劝谏,刘戊不仅不听,还将他俩罚为罪徒,让他们穿着赤褐色囚衣,在街上卖苦力。申公和白生后来的遭遇,果然应验了穆生的预言。

  曾国藩将“曾子避越”和“穆生去楚”两个故事连在一起写,意思是说:今年春天祁门危险的时候,李鸿章不回来,虽然会怀疑他跟曾子避越一样,是为了躲避战乱,但尚且能够理解;夏天移军东流以后,危险已经过去了,李鸿章还迟迟不来,就不得不让人怀疑他有穆生去楚之意,是怪自己对他礼数渐衰或者认为自己不讲道义,才不打算再回来。

  这封信算是给足了李鸿章面子。尽管妻子尚在重病之中,李鸿章还是决定抛妻别女(李鸿章当时没有儿子,只有两个女儿。—— 笔者注),先回曾国藩幕府上班,于咸丰十一年六月初六赶到湘军东流大营。两个月之后妻子去世,李鸿章再请假回江西料理丧事。

事实证明吃“回头草”的马是好马



  李鸿章回来后,曾国藩对他“礼貌有加于前,军国要务,皆与筹商”。意思是曾国藩对李鸿章更加客气和尊重,军国要务都与他商量,说明曾国藩对李鸿章这匹吃“回头草”的“好马”,没有任何生分和歧视,更没有打入冷宫,而是照常欣赏和重用。

  后来的事实充分证明,李鸿章吃“回头草”不仅十分正确,而且绝对英明,从而彻底颠覆了“好马不吃回头草”这句俗语的合理性,也否定了它的存在意义。回营半年后,曾国藩就授予李鸿章重任,要他在安徽家乡组建淮军,驰援上海,稍后又推荐李鸿章出任江苏巡抚,让其独当一面,开创自己的事业。

  (选自《文史天地》2020年第4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