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风流人物,我最崇拜的男神就是苏东坡。前段时间,经好友的推荐,我有幸读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竟一见倾心,进而痴迷不已。
苏东坡在文学、艺术和人格上的魅力,经过林语堂先生的转译,不但没有丝毫的折损,反而更加突出。从某种意义上说,林语堂先生之所以选择苏东坡作为传主,与其说是出于对他的个人偏爱,倒不如说是古今两位才子的惺惺相惜,更是把他看作是自己在精神和道德上想达到却达不到的那种至高境界。
在世人的心目中,苏轼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他既是在碧水翠柳萦绕间的西子湖畔,浅吟“浓妆淡抹总相宜”的雅客,也是月下灯前,手持铁板铜琶,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士;他既是高居庙堂之上,敢于并乐于为百姓请命的达官,也是躬耕于东坡之下,为饱腹而终日奔波忙碌的农夫。他既能高义薄云地受黄州小城,一位素未谋面的歌伎之邀,写下“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吟诗”的恭维,也能向贵为九五之尊的神宗皇帝,呈上“臣愿陛下徐行于九轨之道,犹未晚也”这近乎威胁的劝告。他沉迷于自酿美酒,日渐成癖,也热衷于修炼瑜伽,不能自拔。他修筑过苏堤颖堤惠堤,也流落到惠州黄州儋州。他有登龙之术,也有谦退之道。他悲天又悯人,也愤世而嫉俗。他漫步于月下,也戏谑于朝堂。他雅游在山林,也忙碌于厨房。
说苏轼是天才,主要是由于他在诗词文章和书画艺术上的卓越之美。他的诗,粗言细語,无一字不佳,虽然高古不如李谪仙和杜工部,而在博学见识方面,在超脱变怪方面,却迥出于二人之上,故卓绝千古,被后世尊为“诗神”;他的词,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题材广阔,清新豪迈,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将文采与气节并重,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他的文章,师从韩愈和欧阳修,胸有万卷,笔无点尘,更多地融入了古文的疏宕萧散之气,吸收了诗歌的抒情意味,从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擅长书法,早年用笔精到,老大渐近自然,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与黄庭坚、米芾、蔡京并称为“苏黄米蔡宋四家”;绘画方面,他积极倡导作画不求形似,而以写意为主。他为惠崇和尚的《春江晚景》鸭戏图和飞雁图各题诗一首,画美而诗绝,视觉艺术和语言艺术二者浑然天成,相得益彰,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我们喜欢他,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才学。我们更醉心于他的机智、幽默、坦荡,乐于和自己的苦境相周旋,从不绝望,也从不泯灭自己的创造力。甚至说,他文化和人格中所有的亮点,都是由他所处的苦境激发出来的。苏东坡不仅让我们见证了世界的荒谬与黑暗,也让我们看到了文人名士的风骨,看到了中国文化精神的不屈和茁壮。
中国历史上的文人艺术家,论个人境遇,很难找出比苏东坡更惨的。他一任帝师,先后为兵部、吏部、户部三部尚书,曾为八州太守,其间却又大起大落,四处贬谪。纵观他的文字,有“十年生死两茫茫“的相思,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放,有“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寂寞,有“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洒脱,有“天涯何处无芳草”的苦涩,有“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豁达,有“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彷徨,有“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孤傲。但是,他的文字,最多偶有尖锐的痛感,却从未有过丝毫怨气。
我不喜欢愤青,尤其是老来犹愤。过多的抱怨,不是体现一个人的强大,而是表明一个人的懦弱与无助。苏东坡知道“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夜与昼、枯与荣、灭与生,是万物的规律,谁也无法抗拒。因此,他笑纳生命中的所有阴晴夜昼、枯荣灭生。他不会像屈原那样视自己如香草幽兰,只因理想渐行渐远,就带着满腹才华投身冰冷的江水,就连纵身一跳的刹那也不忘保持着华美;他不会像魏晋名士嵇康或阮籍那样辞朝遁世,漫步于荒山野岭,流连于花海竹林;也不会像诗仙李白那样傲娇到一旦不爽便飘然而去,鹤飞于西山之缺,清远闲放,任凭千呼万唤,再不归来。
假如一个人无法改变他置身的时代,那就不如改变自己——不是让自己屈从于时代,而是从这个时代里超越。这一点,苏东坡做到了,在历经了痛苦与磨难之后,一点一点地脱胎换骨的。有人说:“李白、苏东坡、辛弃疾、陆游的所谓豪放,都是做出来的,是外露的架子”,我却不敢苟同。我认为,豪放绝不是做出来的,而是在炼狱里练就的。既要有文火的慢熬,也要有强烈而持久的击打。苏东坡的豪放气质,除了天性使然,更因为苦难与黑暗给了他一颗强大的内心。他豪放,因为他有底气,有强大的自信。他热爱生命,不是爱它的绚丽、耀眼,而是爱它的平静、微渺、坦荡和绵长。
他敬天,敬地,敬人,敬物,也敬自我。他在孤独中与世界对话,将自己的思念与感伤,快乐与凄凉,将生命中所有不能承受但又必须承受的轻和重,都化成一池萍碎,或是一分流水二分尘。仿佛在他的生命里,从来就没有过崎岖和坎坷,只有云起云落,月白风清,留在他的一生以及伴他终生的艺术里。苏东坡是一个容易感伤的人,也是一个善于发现快乐的人。在悲剧性的命运里,他从来不忘采集和凝望美好之物,当个人命运的悲剧浩大沉重地降临时,他用无数散碎而具体的快乐来把它化于无形。这是苏东坡一生最大的功力所在。
他是天生的乐天派,在他长达十三年的贬谪路上,他的心情无疑是悲苦的。但他却能在所到之处,用当地的美食装点自己的人生。黄州的猪肉,惠州的荔枝,儋州的生蚝,他用所有能够企及的食材温暖了生命的苦难。他大口吃着,大声笑着,在人生旅途上从来没有被悲伤长时间笼罩过,反而用他的乐观和豁达,绽放出了不一样的璀璨烟火。
读完这本书,我们可以很清晰地感受到一位大师的心路历程。虽然一直身处汹涌的政治旋涡,但他始终光风霁月,远超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之上。他不忮不求,随心所欲地作赋吟诗,纯然表达着自己的情之所寄和心之所感。至于这样会招致怎样的后果,于自己有何不利,他则一概置之度外。因是之故,一直到今天,我们仍以阅读他的作品为乐。虽然东坡先生已经作古,但是他永远留下的是内心的喜悦,是思想的欢快,这才是九百年后的我们所津津乐道的,同时也是真正能够万古不朽的。
抛却名牵利绊,敞开本真心灵,向大师致敬,向偶像献礼。纵不能腹藏万卷诗书,气近芳华也可以。胸有点滴文墨,虚怀若谷,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