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 早期的选译,重在冒险和艳情元素
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中,最早被译介给德国读者的要数 《水浒传》。东方学家威廉·硕特(Wilhelm Schott) 分别编译了该书的第一回与武松相关的情节,译文先后刊载于 《外国文献杂志》(Magazin für die Literatur des Auslandes)1834年第一百三十三期和一百五十三期上,分别题为《洪信历险记》 和 《为兄报仇的英雄武松》。而此前学术界普遍认为法国人巴赞是将 《水浒传》 译介到欧洲的第一人,直至1996年德国汉学家瓦拉文斯博士将这篇硕特的译文挖掘出来。
这篇珍贵的文献之所以会湮没如此之久,与《外国文献杂志》 的性质有关。名为杂志,其实就是一张只有四版的小报,每周一三五出版。每期的内容没有固定的套路,刊登的文章颇为驳杂,既有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和介绍,也有诸如海外游记之类的随笔文字,时政新闻摘要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我检视的1834年共157期中,与中国有关的文章合计有10篇,只有硕特发表的这两篇与文学相关。因此,有学者将该杂志译作《外国文学杂志》 欠妥,有点望文生义。
说起硕特,还有一点不能不提:他也是第一个将 《论语》 翻译成德语的人。神学出身的他掌握了多门语言,后来自学汉语。也是年轻胆儿大,24岁出头他就推出了 《论语》 前十章的译文,题为 《中国智者孔夫子及其弟子的著作》 (1826年)。不过,这个译本一经发布便遭质疑,有明显从马士曼的英译本转译的痕迹。硕特在翻译时的确参考了英文本,由此也可以推断,此时他的汉语水平尚有限。之后,硕特在普鲁士皇家图书馆负责中文图书编目,过目大量的中国经典,勤学苦读,学问日进。后来他又编译了 《本草纲目》 《华严经》《太平广记》 等书,译文逐渐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此外他还撰写了大量与东方各国语言宗教相关的学术著作,卓然成为一代大家。
据瓦拉文斯对德国国家图书馆馆藏中文善本的梳理,考证出硕特依据的中文底本并非流行的水浒70回本,而是一个年代更早的114回本。原文中具有汉语特色的描绘场景、渲染气氛的文字被大量删节,为了突出故事 (例如武松故事)主线,对旁枝末节也删繁就简。既然没有其他语言的译文可以参考,可以推断,硕特是独立完成这两篇编译文字的。
沉寂了将近70年,一个转译自英文、题为 《鲁达入伙始末》 的小册子于1904年问世。据学者考证,其母本是在 《中国评论》 (1872/1873)上连载的 《中国大汉历险记》。虽说只是一本小册子,但因为列入雷克拉姆出版社的 《万有文库》 而抬升了身价,因为能入选这套丛书的大多是经典著作,读者面也很广。今天在欧美旧书交易网站上仍能频见此书,且售价不贵,推想当年此书印量并非稀少。译者科恩曾任杂志主编,擅写具有异域情调的冒险故事,畅销一时,读者多为青少年。他转译 《水浒传》 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该译本曾于20世纪60年代在民主德国重印过(书名中的“鲁达”由韦氏拼音变成了汉语拼音),书后附有德国汉学家白定元 (Werner Bettin)的跋。
1914年,一部两卷本的 《中国小说集》(Chinesische Novellen,Leipzig)在德国问世,编译者是身兼律师、作家和编辑的鲁德尔斯贝尔格,收录的大多为中国古代短篇作品,例如 《聊斋志异》 《十二楼》里的单篇故事。其中有一篇题为 《卖炊饼武大的不忠实妇人的故事》 取自70回本 《水浒传》 第二十三回。十年后,鲁德尔斯贝尔格调整了选目,换了一家维也纳的出版社,仍旧冠名 《中国小说集》。正是由于同名的缘故,造成了国内学者在考证 《水浒传》 德译本问题上的误解,甚至以讹传讹。在这个后出的集子里,新收了一篇 《永净寺》,摘译的是70回本里第四十三至四十五回里杨雄与潘巧云的故事。据笔者考证,其实该译文已经于两年前刊载于文艺期刊 《浮士德》1922年第八期上了。
无独有偶,这两个片段堪称 《水浒传》中艳情故事双璧,看来译者对这个题材情有独钟。在有关潘巧云的故事后,他加了一个注解,认为这个故事原本来自《金瓶梅》,后来才进入了《水浒传》。这说明译者不算是汉学行家。他的译文时常添油加醋,可读性甚强。德国汉学宗师福兰阁认为,这样的译文固然赏心悦目,却不是地道的中国味儿,甚而以辞害意,误导读者。
除了上述这两本小说集,鲁德尔斯贝尔格还编译过 《中国古代爱情喜剧集》,这个选本传播颇广,其中选录了一出 《人生即梦》,即马致远的 《黄粱梦》。当年德籍朝鲜作曲家尹伊桑曾创作了轰動一时的歌剧作品 《吕洞之梦》,其德语台本便是在这个译本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
以 《水浒传》 为灵感的德语长篇小说
科恩和鲁德尔斯贝尔格的译文激发了作家埃伦施泰因的灵感,促使他创作出一部名为 《强盗和士兵》 (1927) 的长篇小说。过去有国内学者将这部小说当作节译本著录,其实是个误会。打个比方,这部小说之于 《水浒传》,好似庞德的 《华夏集》 之于中国古诗。
小说基于70回本,大大简化了水浒故事的情节,围绕武松的事迹展开。一开篇就交代武松兄弟的父亲是一位穷困的失意文人,整日价与夫人喝着西北风吟风弄月,弟兄二人颇不以为然。此外父母还生养了一个女儿,习女红之外也学吟诗作赋,俨然大家闺秀的教养。作者将武松设定为与其父对立的角色,父亲软弱,无力抵抗压迫,武松强悍,以武犯禁。父亲以自尽结束人生,武松一番抗争之后也最终隐遁。此外小说还创造了罗(Lo)这样一个完美人格形象,他以“无为而无不为”的稳健姿态践行着有别于武松父子的第三种人生道路,正是在他的指引下,武松最终归于“道”。几年后,埃伦施泰因又对这部小说加以修订,更名为 《替天行道的凶犯》 (1931)。这篇小说还曾经被翻译家邓洛普译成英文(1929),在英美世界传播。
埃伦施泰因也是个诗人,名噪一时。他20世纪20年代曾在中国生活过一段时间,迷恋上了中国的诗歌。与庞德一样,他也仿(译)写了一系列作品,结集出版的有 《诗经》 《白乐天》 《中国之哀》 《黄色之歌》 等。
真正意义上的《水浒传》译本
真正意义上的 《水浒传》 译本还是最先由库恩完成的。在正式出版前,库恩于1933至1934年间先后在卫礼贤主编的刊物 《中国学报》上发表了三篇节译文,分别为 《黄泥冈劫案》 《宋江入伙梁山叛军》 《蓼儿洼里设埋伏》。
如果说,对于德国读者而言,卫礼贤是进入中国古代智慧的钥匙的话,那么库恩则是传播中国古典文学的使徒。就在三篇节译文发表后不久,译本于1934年问世。库恩在120回本 《水浒传》 基础上删繁就简,将其命名为 《梁山泊的强盗》。库恩本人在 《后记》 中毫不隐晦地说,自己的译文是自由的意译,因为其宗旨就是将全书的主体内容介绍给德国读者。例如书中有关武松、潘金莲、西门庆的故事,他就故意略去未译。他认为,自己之前翻译过 《金瓶梅》 (1930),读者已经可以从中知晓这个故事,故而没有必要再重复翻译了。这样的理由未免让人啼笑皆非,然而库恩却觉得理所当然。
库恩的剪裁 (甚至是改写) 固然有损 《水浒传》 的全貌,但客观地说,在传达水浒故事的精神实质方面却是比较成功的,而且语言和文风也符合读者的趣味,所以这个译本在德国影响很大,曾多次重印,此外它还被转译到比利时、荷兰、意大利、南斯拉夫等国,推动了 《水浒传》 在欧洲的传播。20世纪50年代,库恩还与劳瓦尔德合作,将其译本再做简化加工,出了一种青少年普及本。
遭遇“任性”翻译,《水浒传》 呼唤全译本
1968年,民主德国的岛屿出版社 (两德分裂后,东西德各自有一家)推出了两卷本的 《梁山的强盗》,该译本基于金圣叹批的70回本 《水浒传》,出自约翰娜·赫茨费尔德之手。
与库恩一样,赫茨费尔德也不是“体制”中人。20世纪30年代,她在柏林和汉堡的大学里陆续学习了几门东亚语言,二战期间曾在日本驻柏林的使馆新闻处工作。二战结束后,已年逾花甲的她竟开启了生活新篇章,成为了一名自由作家兼翻译家。经她之手译成德语的中国文学作品就有 《今古奇观》 《水浒》 《西游记》 《把一切献给党》 (吴运铎)、《家》 (巴金)、《子夜》 (茅盾)、《鲁迅作品选》 等,还编译过几本中国小说选集。此外,她也撰写有关亚洲的文章和著作,例如 《新中国的性教育问题》。她的这些译本印数不少,在民主德国的读者中颇有影响。稿费不足以维持她多病的晚年生活,作协常给她提供补助,最后甚至给她安排了舒适的住房。
然而她的汉语水平究竟如何,研究者们的说辞比较含糊。据同代人回忆,她在翻译时经常与中国同事和本国年轻翻译家合作。有学者推断,其不少译作大概并非直接译自中文,而是 (至少是部分) 脱胎于英文本和俄文本,因而常与原文有较大差距。
那么这个 《水浒传》 译本的质量如何呢?达姆 (Irene Damm)曾以 《水浒传》 的译本比较为题撰写了硕士论文,比对了赫茨费尔德的德译本、达尔斯 (Jacques Dars) 的法译本以及赛珍珠 (Pearl S.Buck)、杰克逊 (J.N.Jackson)和沙博理 (Sidney Shapiro)的三种英译本之间的得失。她得出的结论是,在这四个译本中,杰克逊和赫茨费尔德的译本堪称“任性”,严格意义上很难视为译作。此外,这个德译本有明显参照赛珍珠的英译本的痕迹,然而篇幅却只有后者的六成左右。在某些段落,还可以看出借鉴过罗加乔夫的俄译本。较之原文,赫茨费尔德的译文风格时而故作夸张,时而近乎俚俗。而且她还对原文进行了大尺度的“加工”,例如缩减了那些打斗场面,将许多对话改为转述口吻,对随文出现的诗句采用自由的翻译,不少段落经改写后与原文相去甚远。
显然,她的译本依然遵循的是库恩的翻译策略,为了迎合德国读者的趣味,不惜对原文下狠手。达姆对德国读者的建议是,如果不通法语,那么最好是去读赛珍珠翻译的 《四海之内皆兄弟》。这显然不是一句对德译本的恭维话。2010年,岳麓书社出版了《水浒传 (汉德对照)》,德文部分即采用了赫茨费尔德的翻译,是 《大中华文库》 中的一種,可算是“进口转出口”之一例。
半个世纪过去了,德语世界里未见任何一种《水浒传》 新译问世。迄今为止,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 《水浒传》 德文全译本,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真的希望在某个隐秘的地方,一位高人正在埋首迻译,我们就期待其出关之日吧。
(选自《文汇报》2018年11月19日)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