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读书本是一件比较私人的行为,通常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以便于思考。而现在我们看到的多是目不暇接的读书活动,只见“活动”不见“读书”,或者说“读书”为“活动”让步,甚至成了“活动”的附庸,这无疑是本末倒置。
而且,从近年的活动效果来看,如今一些读书日活动更像是商业性的狂欢和吸人眼球的作秀。众所周知,每一个节日的意义是增加仪式感,这种仪式感绝不可流于形式,“爱好读书看报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人所具有的一种美德”,不能靠节日来提醒,不然原本极有意义的活动就变成了“哗众取宠”,就成为了一种拙劣的表演,赤裸裸的作假,是自欺欺人,只会贻笑大方,待表演结束,徒留一地喧嚣和一片叹息。
不管当前官方给出的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的数据有多么好看,较往年又提高了多少多少,但是,许多城市的整条街上看不到一家书店的影子,我们身边的人一年不买一本书,甚至不摸一本书,却也是不争的事实。其实,中国人的不读书,古人已然给出过很好的理由,“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蚊虫冬有雪,收拾书箱待明年。”这一年四季都不适合读书啊。所以,今天夏有空调、冬有暖气的国人也就更有不读书的理由了——每天都舒服得跟春天似的,当然不用读书了。加之科技发展,智能手机当道,电子书横行,谁还会想著去读纸质书?可是,诚如孟莎美6年前所言,“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不读书,不仅是我们个人的危机,说得严重点,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危机。因为,一个成天抱着手机的人是不会气自华的,一个仅靠各种活动和数据去彰显自己的国民热爱阅读的民族是不会进步的。
所以我以为,只有当读书活动不再成为某些人的表演,不再仅仅停留在世界读书日这一天时,只有国人与手机保持一定的距离,把阅读当成家常便饭、当成一种生活方式时,中国人才能真正与“不阅读的中国人”这个标签说再见。
张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