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半路遇上了梁启超

时间:2023/11/9 作者: 读书文摘 热度: 19436
蔡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82年,年仅22岁的严修参加顺天府乡试,结识了徐世昌 (后曾任中华民国总统)。二人感情相投,且同时中举,在严修日记中,常称徐为“菊哥”(徐世昌字菊人)。第二年,严、徐参加会试,严修通过,成了翰林院庶吉士,徐铩羽,3年后才考中。

  1894年8月,严修被任命为贵州学政,在贵州任职的近4年间,他积极推进现代教育,成为当地传播西方文化第一人。在严修任中,贵州出了清朝200多年间唯一的状元。37岁时,严修开始跟着祁祖彝学英语,此后坚持十多年。

  任滿后,严修自上海乘船去天津,再从天津回北京。在船上,严修见“余舱外有一人,堆行李于船阑之内,而徙倚以待”,他推窗问是谁,竟然是康广仁,在陪病重的梁启超去北京。

  严修与梁启超聊得投机,康广仁不得不提醒梁:“数日来未曾说如许多话,今日话已多矣。”

  到北京后,严修与维新派联系密切。戊戌变法前,严修提出,可循乾隆年开博学鸿词科之例,开经济特科,授民间实学人才以功名,这被称为“戊戌变法的先声”。此议引起轩然大波,严修的座师徐桐震怒,吩咐门房说:“严修非吾生,嗣后来见,不得入报。”

  徐桐时任内阁大学士,任满回京的严修始终得不到新的任命,只好黯然回津。因提前退出,严修意外得福,戊戌变法败后,清廷未追究严修的责任。

  (选自《北京晚报》2019年3月21日)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