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住了一年又一年,生活了一辈又一辈……。这首在80年代就已经红遍了大江南北的歌谣,在今天的我起来仍有一种温暖的感动。无论何时何地听到这首歌,我都有一种强烈的共鸣,它勾起了我思乡的情绪。
故乡在豫西南一个叫做黑张的小村庄,如今由于交通便利,信息发达,人们的生活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再不是从前的“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歌中所唱的旧模样,一排楼房在绿树相映的村庄,机械化代替了农耕时代。出门打工的年轻人,在家乡的中老年人,都在社会经济大潮中追逐,人们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家都富裕了,但乡亲们之间的情份却也渐渐地淡了。回到故乡,我再也找不到儿时的感觉。童年的故乡是我心中最美丽最灿烂的一幅图画,而如今的我却只有在梦中和我的故乡相逢。
水沟边的杨柳和白杨撑起一片绿荫,孩子们在树荫下抓石子、打宝,大人在地上放一张草席,河岸上的丝丝凉风吹来,使大人们的鼾声更响,孩子们的笑声更亮。丝毫感觉不到夏日的炎热。
雨水将泥土浸软,一群乳臭未干的孩子捏着泥人、泥马,做一些过家家时用的生活用具碗、锅、瓢、盆等等,晒干以后拿着玩。把泥巴揉成面团就做凹窝,再比赛谁做的凹窝摔得最响;晚上月光柔柔,将大地照得如同白昼一样,三五成群的孩子们疯跑着玩“躲老猫”,追逐吵闹声打破了乡村的宁静。秋天的田野里,孩童咀嚼着甜甜的玉米杆,吃着香香的芝麻籽,躲在地头的深沟里烧毛豆和嫩玉米吃;吃饱玩美之后,再追一串蚂蚱和蟋蟀回家去玩;大雪纷飞的冬日,一群不怕冷冻的孩子在雪地里玩堆雪人时的追逐和叫闹,人些男孩子还架起腿相互顶撞,玩起了“羊抵架”的游戏,被顶倒以后仰巴叉摔在雪上,引起周围玩伴的笑声。笑声震落了树上的雪,雪花簌簌落下。
我的童年在80年代的乡村,没有电视和书本来充占生活,记忆中的童年就是可以随便任意发挥、涂色的调色板,完全是放纵孩子的天性,尽情地玩、疯、乐,上树捉鸟蛋,举着高高的粘竿小心地挥向高枝上的夏蝉,淌过河水去偷生产队里的西瓜,在村中央的河里摸鱼捞虾捉蟹;端阳节里的五色线,掰脚娃,打春时缝在胳膊上叫春的大公鸡;春节时围在场地里看划旱船,打狮子,踩高跷等等,这一切都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美丽的图画,抒写下我人之初最炫丽的篇章。
我的儿子出生在21世纪的信息社会,在他1岁半的年纪就已经能够打开电脑,电视会使用。我这位当母亲的在20好几岁才接触到现代化家电及电器产品。儿子的童年少有机会和泥土、沙堆接触。他无法感受到泥土的清香和沙的柔软。他没有生在那个农耕时代,不可能去过我那个年代的童年。而他更无法体验到母亲童年的乐趣。我的儿子只能在我记下的关于童年的一篇文章中去寻找母亲的影子,体会母亲当年的快乐。对儿子来说被电脑和书本及动画包围的童年,究竟是进步遗憾?我无从知晓。作为母亲,我希望我的儿子能够过一个乐幸福的童年。在他能够回忆的时候,也会像我这位母亲一样回忆起自己童年时代的一些快乐难忘的往事。这就是我作为母亲的责任。我也会为这个目标而做出努力,为他创造宽松的条件。
故乡已是今非昔比,我只能在依稀辨认出的儿时伙伴的影子来和他们谈起我们那时候的往事。站在变成废墟的牛屋里遥想当年听光棍五伯在这里讲故事的乐趣。我知道即使是我回到故乡,却再也找不到关于我童年时代的乐趣和幸福。
河水干涸了,池塘没有了,再也看不到河里游来游去的小鱼;再也不能蹲在池塘边捞起一兜兜小蝌蚪;儿时的玩伴,女孩子们都已成为人妻人母,这儿变成了不常归来的娘家,男孩子们也不愿像我的祖辈那样守着田园,都是各显神通,到城市里拼搏挣钱去了。小村依旧,田地依旧,可再也不是当年的模样了,一时间我一阵怆然。有一种深深的失落与悲哀,我知道:我童年时生活过的那个故乡,永远地消失了。田园时代也永远地过去了。只留下我的许多美好的回忆。和我们那个年代的梦想和回忆。我想对于那些值得怀念的美好事物应该保存和传承。那是我们生命中的大自然的根。我依然会怀着虔诚的祈祷,希望在梦中回到我儿时的故乡。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