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投针卜巧

时间:2023/11/9 作者: 读书文摘 热度: 16879
牛会娟+汪玉祥

  七夕,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历来于此有丰富的民俗活动。

  织女是天上的仙子,能织出漂亮的云锦天衣,自然是精于女红、心灵手巧。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女红的技巧。七夕,祭祀牛、女后,妇女便会玩多种乞巧的游戏,以验证是否“得巧”。

  投针卜巧是源于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俗,流行于明清两代,明代刘侗、于奕正的 《帝京景物略》卷二 《春场》 称之为“丢巧针”。七月七日中午,妇女用盆子盛水暴晒在太阳下,等过一会水面上会生成一层膜,这时把绣花针投进去它就会浮在水面上。观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的,有成鞋、剪刀、水茄影的,都象征乞得了灵巧;而针影粗如棰、细如丝或直如轴蜡的,都是笨拙的兆头。见此状,丢针女只好叹息,甚至有流眼泪的。清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 和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 都记载了这种习俗:“京师闺阁,于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 (粗) 如椎,因以卜女之巧拙。俗谓之丢针儿。”清顾禄 《清嘉录》 卷七 《七月》 记江南女子,“七日前夕,以杯盛鸳鸯水 (河水和井水混合),掬和露中庭,天明日出晒之,徐俟膜生面,各拈小针,投之使浮,因视水底针影之所似,以验智鲁,谓之巧。”

  (选自《文史杂志》2014年第1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