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它是一个姓李的山西人开设的“李记酒馆”。由于“李记酒馆”招待顾客和气热情,酒味醇香、酒菜实惠,尤其有北京独一无二的马连肉、晾肉等小菜,色鲜味美,深受酒客的欢迎,买卖越做越兴旺。乾隆十七年(1752)年三十,酒客稀少,大多数店铺早已关了门。可是“李记酒馆”却是不过子时不关门,它要做别人不做的生意。
正在亥时(夜九至十一点),从店门外进来三个人,一主二仆。主人是文人打扮,两个仆人虽然年岁已高,但嘴上尚未留须,各打一个纱灯前后照亮。这三个人被伙计引到楼上吃酒。主人模样的人,对浓香的美酒、可口的小菜及殷勤招待的伙计很是赞赏。他问:“你们这个酒馆叫什么名字?”伙计说:“小店没有字号。”这个人看看周围,听听外面的声音,很感慨地说:“这时候,还不关店门的,京都只有你们一处了吧!就叫‘都一处吧!”
年三十过去快一个月了,人们都没把这事放在心上。忽然一天,几个太监给“李记酒馆”送来一块写着“都一处”的虎头匾。这时大家才知道年三十夜来喝酒的那个文人,是乾隆皇帝。这件事很快轰动了北京城。店里人把乾隆皇帝亲笔写的虎头匾“都一处”端端正正地挂在店中;把乾隆那夜坐过的一把罗圈椅上盖黄绸,下垫黄土,不许任何人再坐,像供神一样供起来,称为“宝座”。并请来亲友、同行大大庆祝一番。从此“都一处”人人皆知了。北京解放后,为了扩大营业,“都一处”从鲜鱼口南边的小楼旧址,迁到鲜鱼口以北宽大明亮的新址。1965年的一天,郭沫若同志来“都一处”吃饭,问起乾隆写匾的事。职工们说,这块虎头匾只能挂在店堂里,店门外还缺块匾。郭老很爽快地说:“我给你们写吧,可不如皇帝写得好啊!”这样,“都一处”门口又添上了郭老那运笔豪放、笔锋刚而带秀的“都一处”三个大字。
(选自《耄耋老人回忆旧北京》/王永斌 著/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年1月版)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