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优化教学设计 突显“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核心素养在初中教学落实策略

时间:2023/11/9 作者: 新生代 热度: 12685
郑斐跃 泉州外国语学校洛江校区 福建泉州 362000

  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已明确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重要的育人目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1】何成刚博士认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2】现今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与实践大部分集中于高中历史教学。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却明确指出:历史课程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人文性,要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从2016年泉州市中考改革开始,初中历史学科从市统考到省统考、从开卷考到闭卷考,全面明确了历史学科初高中衔接的重要性,初高中历史构成一个相互关联、逐步递进有效衔接的整体框架。结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在注重初中历史的基础性的前提下,初中教师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是非常有必要的。

  2019年颁布的《福建省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与考试指导意见》中,在“评价反馈”中提出要更多关注学生的进步,关注学生在历史知识掌握、能力发展、思维水平、探究能力、历史核心素养等方面的提高,以及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变化,以促进学生自我认识,建立自信,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及时调整其学习行为 在“命题原则”(2)注重考查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注意试题对历史课程改革的导向作用。在“考核目标与要求”要求历史学科考试目标以知识为基础,能力为重点,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据此能推断出在2019年中考历史学科中对“学科核心素养”落实要求更加明确、层次更加提高。根据“刘一儒名师工作室”《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中学历史有效教学应用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结合多年初中历史教学和近两年省考毕业班中考复习教学,我主要从如何落实初中“历史解释”核心素养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历史解释”素养的内涵与地位

历史学科五大素养相互联系,其中历史解释是五大核心素养中的核心能力。“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事实上所有的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即便是对基本事实的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朱可先生认为历史解释必须具备三大要素:实证的意识、思辨的能力和深层的感悟。

  2019年初中历史新课标对“历史解释”素养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辨析和价值判断 能够客观叙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 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这些要求既体现了史料、史观、史思、史感对历史解释形成的重要性,也表明教材运用与教学组织对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影响,由此可见“历史解释”已然成为学生学习历史以及在应试解题的关键能力之一。

  作为初中历史一线教师,如何将“历史解释”这一顶层设计与初中历史教学现实有机融合?如何在每一堂课中落实好“历史解释”学科核心素养呢?如何把“历史解释”学科核心素养更有效的应用于中学历史教学中呢?首先应该做好的是,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全面突显“历史解释”历史学科素养,在教学课堂中有效渗透“历史解释”学科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学科素养。

二、优化教学设计,突显“历史解释”

通过对2019年新中考《考纲》和《课标》的深入学习,参照省、市历史学科教研会议的精神,并结合教学实践,针对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解释”学科核心素养这一课题,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并尝试在学校历史教研工作中带领着本组历史老师在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进行尝试。

(一)“二次塑造”教材与主线思维教学,突出“历史解释”

所谓“二次塑造”教材,主要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根据课程标准对原有的教材内容进行适度调整、增减或再加工,合理选用和利用其它教学材料,重新塑造新的教学线索,从而使知识点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学情境和学生的能力水平需求,更贴合教科所陈木兴老师一直倡导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历史基本教学理念。在“二次塑造”教材的过程中,对于教师来说,最难的就是如何将原本比较零散、分散的知识素材串联起来,形成体系结构清晰的知识思维网络。因此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认真钻研教材中的知识点之间的隐性联系,挖掘出知识点与知识点内涵,将所教授的知识内容主线化、线索化和结构化。在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和调整教学顺序过程中,对于整个教学的主线索选择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大历史史观和更丰富的史学素养,才能从大看小,以小显大。

  北师大七下《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一课,《课标》要求学生通过学习知道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表现;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的过程 从经济中心、生产技术水平等角度理解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北师大版的教材内容以宋代经济发展的表现来编排,并没有突出“经济重心及重心南移”这一主线索,我在教学设计中重新构建“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三个教学模块。以“经济重心”这一主线索来串联教材内容的知识点讲授,让学生对“经济重心”、“重心南移”等历史知识点能更好的理解,通过让学生自主介绍南方经济发展各方面的表现的史实,能更好地对“苏湖熟,天下足”、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等谚语进行解释,以达到理解南宋时经济重心已经移至南方。通过观察《西汉经济分布》《东晋南朝江南经济的发展》《宋代经济分布图》,回顾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梳理经济重心转移的脉络,培养学生对于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的历史解释能力。

  “二次塑造”教材会更突显教师鲜明的教学设计,构建出一种更加合理的“历史解释”线索,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的学充满更多的启发思维,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史学体验,进而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二)多重史观运用与多角度“历史解释”

研究近几年来的历史中考命题,我们不难发现考试试题不再是以单一的史观出现,常常一道题目中会从多种史学范式设计题目,而常见的史观有全球史观、社会史观、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等等,这实质上是要求学生从不同视角、用不同的史学方法,去认识丰富多样的历史现象,破解复杂多变的历史问题。从而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不同史观分析历史事件,更好地有效落实“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对于一线教师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北师大版八上《洋务运动》中,讲教学目标定为:“以江南制造总局和轮船招商局为例,通过呈现它们在近代的历史贡献,进而让学生充分理解洋务运动近代化开端的特征” 通过史料阅读,探究洋务运动失败的历史原因,使学生认识洋务运动是近代化的开端,但其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时代之憾。该教学目标通过史料的多角度论证及多种史观分析,深化了学生对洋务运动历史地位的理解。通过分析解释“近代化”、“开端”等让学生意识到洋务运动是近代化的萌芽,但这个芽是不可能使当时的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也不可能茁壮成长的。(该考点在2018年泉州市质检中34题材料论述题中考查。)

  多角度分析、多种史观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让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更加立体而丰富,更能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认识问题的能力。

(三)有效设问逐层推进,全面加深“历史解释”

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如何将史料有机结合,其关键是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围绕着教学重难点提出问题,使问题的提出与解答都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从而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全面加深学生的“历史解释”学科素养。历史学科的有效设问,要求教师对教材内容把握精准,必须真正了解知识,对所教的学生的学情有细致的了解,有效设问一定得跟重难点结合,有梯度有层次、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在提问过程中,能够对学生循循善诱,让学生的思维上升一个台阶,通过对关键问题的解决,全面加深“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形成。

  在中考复习专题《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一课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时期面对外国侵略给中国社会性质带来的变化,当时的中国不同阶级代表做出了怎样的抉择”这一专题,设计了(1)社会性质的变化?(2)该变?还是改变?(3)变什么?(探索的过程)(4)怎么变(探索的方式)?(5)变成什么样?(结果)这几个问题,选择相应的史实材料加以辅助说明引导分析。这样的问题设计,贴合了《考纲》和本专题的重难点,更加符合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够帮忙学生逐层推进,对近代中国民众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过程中的艰难探索的进一步认知。

  在历史教学中有效设问的基础上,再给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多角度的史实材料,多层次帮助学生构建历史知识框架,进行历史解释。

三、教学实践中的再思考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我们初中教学研究的基本思路。首先,面对新课改和新中考改革的变化,新课改中提出从学生核心素养入手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能发现学生根本对新课改的要求一无所知,如何让学生参与到新课改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前与备课中,对学生的学情及其情感认知等方面的诉求把握更加到位,进一步贯彻历史教学中“3W”(学生知道的不讲 解决好不知道的什么?落实好为什么?)原则。其次,历史作为过去发生的事情,初中学生去解释认识是有一定困难的,如何将教材内容与社会生活实际感受相结合,在更贴近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去解释历史,所以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如何寻找初中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导入,充分运用多媒体、影像资料、微课视频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让学生从情感价值观上将所知所感与教学内容全方位相结合,深入对历史教学内容的理解,感悟历史,提升情感价值观,也是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途径。

  黄牧航教授结合核心素养的概念明确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五个方面,他认为要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要提升教师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个长期、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这需要长期的研究与反思,并通过一线老师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探究来检验、完善和补充。而每一个一线老师也学要更主动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才能更好的在课堂中渗入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让学生懂得看、学得懂、理解得明白,这是每个初中历史老师的美好愿想!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