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词即网络用语,它是从网络中产生或应用于网络交流的一种语言,常常被用于特定的网络媒介,用来表达特殊的意义.如今,网络词中频繁出现方言,有些还成了热词,港台腔也越来越流行,成为网络中一大热点.
一、方言的借用
网络上有一部分语言都是从各大方言中借用而来,如"咖"字."咖"在闽南语中是"脚"的意思.如果加上形容词就含有了一类人的意思.如"社会咖"就指,在社会上混的人(圆滑、势利等).在台湾、闽南语中"大咖"本意为大角色,引申为某一方面的达人.对应还有"小咖",即小角色.如果有台湾人称某人在某个领域算是个咖,大概意思是说在某一方面有值得称道和尊敬的地方.而这一说法现在也被应用到各个领域,不仅仅止于娱乐圈,由此引申出来的还有"咖位"一词."辣眼睛"出自武汉方言,它被选入《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7)》2016年度十大网络用语,指到了一个气味浓郁的环境而造成眼部不适的现象.后来多用于形容看到不该看、不好看的东西,具有不忍直视、看了长针眼的潜在含义,一般情况下表示讽刺,但在一些具体语境中也有打趣搞笑意味.
与此相同的还有"雷人""山寨""买单"等词.雷人,本义是云层放电时击倒某人,2008年新闻"男子发誓欠钱被雷劈,话音刚落被雷电击伤",使之流行开来.在江浙一带,发音lei dao是指听到别人的话很讶异抑或难以理解,类似"晕倒""无语",后来表示出人意料且令人震惊,很无语.
二、方言的谐音
方言最大的区别便是发音,由于各地方言差异,如平翘舌、鼻边音、声调以及其他特点被一些人注意到,其逐渐在网络上流行开来.(一)平翘舌不分
平翘舌不分历来是某些地区一大发音特点,如湖南话中,"同志们"被读成"筒子们","志"与"子"就是平翘舌不分.类似的还有山东枣庄的方言"肿么了"即"怎么了".2011年开始,源自湖南、河南、四川话的"妹纸"开始在网络流行,其本意是"妹子",可以理解为"漂亮美女的壁纸、照片"也可以直接指代漂亮女孩.(二)鼻边音、前后鼻音不分
鼻音和边音不分在方言中也是一个突出问题,最出名是"老奶奶喝牛奶".此外,还有"蓝瘦、香菇",即"难受、想哭".在广西壮族的发音中没有翘舌音,没有送气音,因此方言发音上n、l就不太区分.2016年广西南宁一小哥失恋后录制视频"本来今颠高高兴兴,泥为什莫要说这种话?蓝瘦,香菇在这里."这是一句很典型的方言语.类似的有兰州的"菇凉"即"姑娘","蓝盆友"即"男朋友"这里还包括了前后鼻音的区别"盆"与"朋".(三)方言声调差异
这类方言词比较少,最出名的如"哎呦"会发"矮油"音,在广州话中"泥奏凯"(音)有"你走开""你住口"两种意思.而在天津方言中"姐姐"发音为"结界".(四)合音字
合音字在港台腔中出现较多,随着港台剧深入大陆,大陆在一段时间内刮起一股港台风."宣你"实际上就是"喜欢你","造吗"意为"知道吗","表"是"不要",南京、广东化州话中"酱紫"是"这样子".引用一段对话"我又考了年级第一""酱紫啊".这个回答留下很大一片空白,羡慕,嫉妒,失落……(五)其他类型
有一些数字就是利用方言谐音而形成,如987谐音"就不去"是南方方言的说法,在江浙一带,"七""去"发音接近.1314520(一生一世我爱你哦)也是源于南方方言,南方方言没有卷舌,"二"与"你"发音也接近.陕西有用"额"表示"我",如《武林外传》中"额滴神啊".江浙一带有"偶"也是"我"的谐音.
三、网络词中方言元素产生原因
(一)社会心理
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易受到外界影响,不自觉中就形成一股潮流,最明显的就是明星效应.在这过程中影响最大的是影视,《武林外传》使用多地方言,尤其是陕西方言;《金陵十三钗》则使用了南京话.除了从众,人们还喜欢求异,每个人都渴望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方言就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带有浓浓趣味.
方言还是一种社会认同感的标志,它带着攻击性.根据阶级、性格、地域等划分为不同群体.例如很多人会嘲笑口带方言的人,带有一定的歧视.
除此之外,由于网络的公开性,人们不希望他人窥探到自己的某些秘密,但又渴望发泄,于是就利用小众的方言.将现实情感用隐晦的语言表达出来,既满足了自己的需要,又不担心因他人会明白而难堪担忧.
(二)现实原因
这方面主要由我国特殊的国情决定,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地方言繁多,尤其是南方地区因为地理原因更是一地一言,港台又有其特殊性.经济的发展,科技日益进步,人们之间交往更加便利,网络提供一个交流平台,促进网络语的丰富.在今天,方言使用越来越少,网络语中的方言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方言保护、宣传的作用,使得更多年轻人使用方言.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