峇峇娘惹,一个有着独特文化的土生华人群体,也被称为“帕拉纳坎”。明朝时期,郑和带领着数量众多的船队下西洋时,其中的一些明朝后裔留在了满剌伽(今马六甲地区)、满者伯夷国(今印尼)和室利佛逝国(今新加坡)等南洋(今东南亚地区)一带, 并与当地的女性通婚,其所诞下的后代中,男性被称为峇峇,女性被称为娘惹。因种种因素,峇峇娘惹在一定程度上保存和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又融合了东南亚本土文化,形成了该群体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并在长久的历史演进中,交汇融合成峇峇娘惹的语言文化、生活习俗、饮食习惯方面等完整的体系。
一、峇峇娘惹的文化特征
我们可以把峇峇娘惹文化看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与移植,其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众多优良因子,保留了中国许多的语言习惯和生活习俗,又在数百年的文化发展演变、冲击交融的洪流中结合了当地的马来西亚文化,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峇峇娘惹文化,是人类文化融合的活标本。具体地看,峇峇娘惹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语言文化
峇峇马来语这个马来西亚土生华人群体所使用的语言实际上是中国闽南语和马来本地方言的结合体,是极富当地特色的“混血”语言。峇峇马来语作为混合语言,在词汇的表达和语法结构上有着明显的闽南语的特点。作为娘惹后代的华裔马来西亚美国作家林玉玲也曾在其回忆录中提到峇峇马来语,她把其称之为“同化了的华人讲的马来语” 。峇峇马来语和正宗的马来西亚语言在发音、词汇、语法结构和习语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就峇峇马来语本身而言,也根据地域的不同细分为两种:马六甲地区和新加坡的语言和槟城地区的语言。但不管是哪种峇峇马来语,都是语言“混血”的产物。(二)风俗习惯
出生于南洋的峇峇娘惹,虽然身处马来文化环境的包围之中,但他们在一定的程度上保留和传承了中国传统的家庭关系、伦理道德与社会风俗习惯。这是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发散,也充分的表明了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多元开放的特点,体现出强烈的文化融合性。在节庆习俗方面,峇峇娘惹生长在马来西亚,自然要做到入乡随俗,受到马来文化风俗习惯的影响,但除此之外,作为土生华人的峇峇娘惹保留继承了许多中国传统的节日,如清明、春节、元宵节等,尤其是欢庆春节已然发展成峇峇娘惹群体最为重视的节日庆典。(三)饮食文化
峇峇娘惹群体在饮食习惯上,虽有和本土马来西亚饮食的互相融合,但其仍旧留存有大量的中华传统饮食习惯和内容。峇峇娘惹的美味饮食,是在其马来西亚本土化进程中的独特创造,时至今日,仍然风靡于东南亚地区。娘惹美食所选用的食材较为复杂多样,主要以中国传统的烹饪技术为基础,再辅以马来西亚当地的一些香料,取二者饮食文化之精髓,融中华传统食物之深厚内涵韵味,加之马来风格的鲜艳色彩和浓郁风味,形成了别具一格、精致美味的娘惹菜系。二、峇峇娘惹文化面临的困境
峇峇娘惹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在海外的传播移植,但其发展也并不是一往无前的。在中华传统文化与本土马来西亚文化交融碰撞之际,峇娘惹文化面临着困境与挑战。(一)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碰撞与冲击
中华传统文化、本土马来文化、外来殖民文化,如此复杂多元的文化背景中,峇峇娘惹群体作为特殊的土生华人群体思考最多的便是应该如何在尊重彼此文化差异的基础之上做到融合发展。马来西亚在受到英国的殖民之后,当地中华文化遭到极大冲击,马来本土文化和外来的伊斯兰教文化在马来西亚地区十分流行,峇峇娘惹与其他群体的交往相处是较为复杂的问题。华族已经成为马来西亚众多民族中的少数民族之一,如何与其他的少数民族和睦相处也是问题之一。(二)文化群体身份认同的困惑
如今的峇峇娘惹在出生之后,面对着多元文化背景错综复杂的本土社会时,难免会产生关于文化群体身份认同的困惑感。西方教育模式下的学校教育和家庭中带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教育带有巨大反差,因此许多峇峇娘惹从小就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产生困惑。再加之马来政府不断推行的加强马来文化,同化华人的诸多政策,即使峇峇娘惹内心中仍然认可中华传统文化,也难免会产生文化群体认同的迷茫。适应时代变化、文化背景变化是峇峇娘惹面对的难题。三、结语
综上所述, 马来西亚土生华人群体形成了峇峇娘惹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在海外传播的典型代表。其在时代发展浪潮中又融合了本土马来文化和外来殖民文化,经过了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发展成独具特色的峇峇娘惹文化,在语言文化、风俗习惯、饮食文化等方面展现出极富独特魅力的文化属性。同时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之中,峇峇娘惹文化也面临着困境和挑战,只有坚守住自身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核,积极适应多元文化背景,峇峇娘惹文化才不会在时间洪流中迷失方向,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