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临的阅读环境考验
当今,我们创造了一个“速食”社会,流行着“快餐”文化,讲究快捷方便,需要花费过多时间或代价去获取的,都将不在考虑范围之内。此时此刻当我们审视自己所处的世界,才明白为何如此多的学生避免挑战真正的困难。而我们的这些后辈或是下一代将会为这所谓的快捷方便付出沉重的代价。现在,很多东西都可以速成——当我们在用DVD播放速成的电影时,还在喝着速溶咖啡。我们甚至不必走出家门到远处去购物,直接网上购物,按下键盘下单就可以坐等收件了;我们还有着快速的交流沟通工具QQ,微信等;我们还可以不必到商店里去购买CD唱碟就能下载到好听的音乐。对现在的年轻一代来说,很多东西都能轻易获取,看起来我们似乎把事情变得容易解决了,实际上,是我们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二、小学阶段如何引导孩子进行阅读
1、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氛围
环境是一种无声语言,学校的阅读环境也一样。良好的阅读环境既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们,又能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在班级里创建一个图书角,以“自给自足”的方式充实丰富图书种类及收藏量,培养小小图书管理员,每天整理书籍,实现有序的课外读物资源共享,让每一个学生对图书角有一种心灵上的归属感。充分利用教室的墙壁,展示名人名言、经典诗文,乃至学生的读书自创的“阅读小名言”。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一日无书,百事荒芜”、“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每一面墙壁,都浸润着文化气息,飘溢着浓浓书香”……另外,把优秀的阅读反馈表贴到学习园地里,给孩子们一个展示的地方。古话说的好“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 以赏识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的阅读过程,保持持久的阅读兴趣。2、树立成功无捷径的意识
为什么那么多的孩子讨厌阅读呢,为什么那么多的孩子不擅长阅读呢?教师们,家长们,各界人士不停地提出这个问题,他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都想为帮助孩子们进行阅读出一份力。我们的孩子是越来越怕困难了,不是迎难而上反而迎难而下了,遇到稍稍有一些困难或挫折都能让他们怯而止步。非常有必要让孩子们树立“成功无捷径”的信念,因为这个座右铭可以改变孩子们攻克难关的方式。它提供了一个新的学习方式。在《相约星期二》这本书中,这个即将离世的智者告诉他的学生米奇?阿尔博姆,一个人没有必要落入文化的陷阱。我们都会受到所处时代文化氛围的影响,但我们要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决定要不要接受。
我们必须得面对——阅读是最最重要的其中一项技能。如果孩子不能学着好好读书并且喜欢阅读,那么这个孩子在其他方面发现成功和幸福的机会很低。而树立成功无捷径的意思是一个绝地反击的好开始。
3、重视教师的示范作用:以教师为指挥者,学生为主体
孔子云: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很多年轻教师根本就不曾阅读过什么文学作品,又怎能期望他们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很好的读者呢?也就不知道该如何更好地进行阅读教学。教师应当和孩子们一起阅读你喜欢的书籍,他们一定会感受到你的热情。首先作为教师要清楚:我们的目的是展现给孩子阅读的乐趣;教师的兴奋程度远远比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更重要,虽然很多老师已经把文学带入了教室里,但却告诉学生们“回家后好好阅读这一章内容”或者“今天晚上把我们已经开始的这一章读完”。对于比较难读懂的文学作品来说,这样布置作业形式不能收到预期效果,也很费力,往往令人大失所望,可谓费力不讨好之举。大多数孩子都会比较吃力,而且其中很多人都不会完成这样的家庭作业,还有些孩子从此就关上阅读这扇大门。那么一旦这些孩子离开学校的班级集体,那他们一定会被更有吸引力的娱乐活动围攻。无论是最近流行的电脑游戏,还是电视节目或上网,当今的孩子大多都无法抵挡这些诱惑,而我们都知道那些不太关心儿童成长的人们依然在精心策划着能吸引儿童的各种娱乐游戏活动。
教师需要精心策划究竟带孩子们阅读什么内容。要知道哪些章节是教师自己大声读出来的,哪些章节是需要孩子们朗读的。还要知道哪个孩子能够应付最困难的章节片段,并且很细心地为某个害羞的孩子挑选比较容易的片段,因为他需要有成为一个读者的信心。没有比机会更重要了。就这样让阅读课就像一个管弦乐队,教师就是指挥,职责就是让每个乐器都能发出响声。知道什么时候该停下来询问问题。
我们老师为学生们选择了许多非凡的文学巨著作为读物,但是却没有深入讲解这些作品究竟为何经典。而要让这些文学作品对孩子产生影响就要让孩子们充分理解,让他们认为故事中的人物已经与自己休戚相关了,将自己的命运与故事中的人物联系起来了,故事中的主要人物的决定都牵动着孩子的心,仿佛自己置身其中,化为自己历险。每一次的阅读,都感受着不一样的经历。
三、成果反馈
通过完成阅读反馈表。可以让每个孩子把模糊的思绪变成清晰的思考,明确的表达。同时也作为教师对阅读效果的检查。实际上阅读反馈表提供了具体的阅读方法步骤,在阅读课上的所思所感按照阅读反馈表提供的方法步骤可以顺利完成一次愉快的阅读之旅。也能加深对书的理解,提升思考水平。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