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表明,婴儿生来惧怕的只有两样东西:一是怪而大的声音,二是身体失去支持和跌倒,其他的惧怕心理都是后来养成的。3—6岁的学前儿童处在心理成长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各种个性开始发生和初步形成,虽然还没有定型,但它却是未来性格形成的基础。幼儿胆怯,它是儿童对自己不熟悉的人或环境所表现出的一种忧虑反应。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是幼儿缺乏自信的表现之一。现在,我们可以从越来越多的儿童身上找到这种缺乏自信的表现。因此,必须对这类幼儿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和方法教育,帮助他们克服胆怯心理,学做一个勇敢的人,促进其健康成长。
一、 营造宽松愉悦的生活环境
环境是幼儿成长的“摇篮”,是培养性格的“基地”。提供温馨、和谐的生活环境,是幼儿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必要条件。它能使幼儿建立同情心、自信心、责任感、信任感、克服胆怯,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所以要帮助幼儿克服胆怯心理,首先应给他们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生活环境。刚入园的幼儿,有胆怯心理的最为明显。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依恋型,拉牢父母不肯松手,甚至大哭大闹;另一种是孤僻型,整天一个人沉默寡言地坐着,不愿参加任何活动,不与同伴交往。这时,作为一个幼儿教师应像慈母一样去关心、爱护、照顾他们,幼儿生活在这种温馨、亲切、和睦的环境中,是他们感受到轻松、和谐、无拘束的氛围,产生安全感、舒适感,减少恐惧感,促进他们积极地生活,健康地成长。例:我班的乔乔小朋友,她属于第二种孤僻型的幼儿。在班级音乐游戏活动中,我带领小朋友们一起唱歌、做动作,小朋友们积极配合,开心快乐的做游戏。此时她也流露出一种羡慕的表情、参与的欲望。但却不敢主动参加。这时,我来到她的身边悄悄地对她说:“老师和你一起玩好吗?”说着我拉着她的手投入到小朋友中间。我们一起唱着、玩着,我还不失时机地鼓励她大胆地去参加活动,还请能干的幼儿带她一起游戏,渐渐地她也溶入到小朋友中间。同时还多给予她一些帮助,指导能力较强的幼儿帮她一起游戏,让她真正感受到幼儿园里处处有人在关心、帮助、爱护她。到后来她慢慢的放松了戒备,能和小朋友对话,不封闭自己,逃避问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融入班级活动,在和谐、愉快、积极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中,感受到了同伴、老师对她的关心,体验到了集体生活的快乐,快乐使她积极向上,从而消除了恐惧,克服了胆怯。
二、创造宽松和谐,安全温馨的健康心理环境。
教师应“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1、走近幼儿,聆听心声。若教师拥有一份爱心,肯走近幼儿,了解幼儿,就不难会发现幼儿的各种心情。在他们快乐时分享他们的快乐,在他们不高兴时,寻找原因、疏导情绪,多给他们一些温暖、关怀、安慰,让他们快乐,使他们心情愉悦地生活。
2、尊重幼儿,多些宽容。当幼儿屡教不改、言而无信时,我们教师就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而不是“急风骤雨”的加予批评、当众揭短,应给他们多一些宽容,让他们稚嫩的自尊心得到保护。教师的尊重不是放纵、任其自流,而是把尊重、包容、理解留给幼儿,静观其变,改掉幼儿“一犯错就挨批评”的教育方法,让幼儿从自卑、恐惧中解脱出来,从而减轻心理压力,感受到“老师原谅我了”,有能认识自己的错误,想改掉错误的意识。
3、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给予幼儿自信 。心理学家马尔兹说:“我们的神经系统是很蠢的,你用肉眼看到的一件喜悦的事,它会做出喜悦的反应;看到忧愁的事,它会做出忧愁的反应。”因此,我们做教师的应毫不吝啬的对幼儿鼓励、表扬,经常给幼儿输入一些积极的语言,如:“没关系,再试一试”“你一定能做好”“你的小手真灵巧,画的画真美”“你的回答真棒”……让幼儿在教师的赞美中拥有自信的力量。
三、创造机会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各种积极的实践中,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时最显著的,是幼儿时期的主导活动。在国外,游戏往往是治疗心理障碍保障儿童心理健康的手段。利用游戏防治胆怯有利于幼儿消极情感的疏导,消除紧张、恐慌等不良情绪体验。在设计游戏时,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如:制定游戏的目的性不高、太难或内容不适合都将直接影响防治的效果。所以我们在制定游戏时要尽量模仿胆怯幼儿熟悉的环境,消除幼儿不安全感,提高幼儿的游戏兴趣,在增强幼儿自信心后,逐渐由熟悉环境向陌生环境过渡,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克服对新环境的恐惧。游戏的难度不能太高,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采取“跳一跳,摘个桃”的方式,难度控制在孩子通过努力能够达到为宜。胆怯的形成是环境决定的,解铃还需系铃人,我们应从环境着手,积极引导教育,只要我们保持正确的观念、积极的态度,运用正确的方法,再深入到个体,抓住幼儿期这个最关键的防治期,和家长、社会一起努力,营造良好积极向上的环境,促进幼儿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就能帮助幼儿克服胆怯,勇敢百倍地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