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会谈》在结构以一个短剧开头,中间的主体部分是提案、分享、讨论、辩论、比赛等多种形式,嘉宾们各抒己见,共同探讨,从而将节目推向高潮,最后由主持人进行总结和答谢,使得节目走向尾端。看似松散的节目形式,其实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各结构之间有严密的逻辑关系,真实的做到了“形散而内容不散”。
本文以《非正式会谈》为例,选取20180202期内容进行会话结构分析,了解其会话结构并学会如何使用语言。一般情况下,“会话总体结构通常被认为是由开头、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组成”,我们就以此为基础对《非正式会谈》进行分析:
一、会话开头
一个有特色的开头是一档访谈节目成功吸引观众的关键,《非正式会谈》每一期节目的开始都有不同的亮点,可能是一个简短的小话剧,也可能是一个游戏,这些具有情节性的内容很容易抓住观众跳动的心,在此过后,闪光灯会打到一个圆桌上,正对面的是主持人,周围的是副主持人和嘉宾。在语用学中,“会话可以按会话者是否熟识而分为不同的类别。”《非正式会谈》中的嘉宾和主持人都是相熟识的人,可采用会话开端的普遍原则,“美国语言学家谢格洛夫指出的‘召唤—回答’模式,即一方想发起会话时,总会以某种方式进行召唤。”我们以非正式会谈的博物馆一期的开头为例(话轮,是会话中的基本单位,即说话人的话从开始到结束,本文举例中的话轮统一用字母T表示):大左(会长):我要宣布的是,非正式会谈第3.5季第009次会议正式开始。T1
嘉宾们:开始(伴随欢呼)T2
大左(会长):我们今天还有欢迎到的一日代表就是在上一期当中表现非常出色的,来自于以色列以及也是歪果仁研究协会的会长——高佑思同学。T3
高佑思:(给大家以飞吻和比小心心)
大左(会长):今天我们探讨的问题,可能华波波不太懂。我们讨论的问题非常的有意思,叫做“博物馆”,(看向杨迪问到:)你懂啊?T4
杨迪:我也,比较懂,我现在有一点懂了。T5
首先,会长运用宣告语列表明节目的场次和主要内容,给人以一个明晰的印象,从而预示后文;其次,在现场嘉宾和场外观众还熟悉一日嘉宾的情况下,主持人以T3代入式向常驻嘉宾介绍以色列嘉宾并点名他,以增加彼此间的熟悉度;最后,主持人提及华波波,用一种善意的讽刺来引得全场大笑,在一种轻松幽默的氛围中介绍节目主题,再用点名杨迪的方式实现说话人的交换。
二、会话主体
会话主体是会话结构最为重要的部分,“在每一次节目会话的活动中,由于节目的构成方式不同,由于不同的语言系统并存,语言活动的体式一般遵循‘强势中心原理’,以话语中心人为调控依据。这就是主持人的主导性与主体性在节目现场隐形体现”,在这种结构中,主持人即中心人物,起到把控全场的作用,需要运用一定的技巧来确定话轮的交接和语言活动的模式。(一)轮流发话
在会话过程中基本不会同时出现两个或者几个人同时说话的情况,“研究者指出,会话的特点是轮流说话:一次会话至少得是由两轮话轮组成,A先说,停下来后,B再接着说,两人对话的分布是A—B—A—B”[4]167。本文所提及的《非正式会谈》也是如此,一般由主持人发话,然后采取点名或者竞相获得发言权的方式进行。不管如何,在轮流发话的过程中,主持人可能会在一个话论结束后选择一个嘉宾,如果主持人没有选择嘉宾,那么其他的参与者都可以自我选择,谁先说话谁就获得下一轮说话的权利。我们以《非正式会谈》为例:会长:其实博物馆这个东西,最早是怎么来的啊,陈铭老师?T1
陈铭:博物馆就是装着好奇心的房间,它最早是从柜子来的,······然后这些柜子里放这些藏品,博物馆就出现了。T2
会长:其实听完了博物馆的科普之后,我们也非常好区各位所在的国家,你们国家的柜子里都藏了哪些好东西?首先我们从马来西亚开始。T3
T1中,会长结束自己话轮的同时,指定下一个说话的人是陈铭老师,并对陈铭老师进行提问,让他继续一个新的话轮;T2中,陈铭老师根据会长的问题进行回答,在结束话语后,并未指定下一位发言人,可以自由发言,由于场上没有人继续说话,会长为避免尴尬和确保节目的正常录制选择继续说话,T3承上启下,在总结了陈铭老师的发言后为选择下一个发言人做好了铺垫,从而结束了自己话轮。《非正式会谈》是一档全球性文化交流节目,节目为让观众得到文化熏陶,所以会长在结束话轮后选择了博学多知的陈铭老师,通过陈铭的老师对博物馆文化的讲解,使得观众可以对博物馆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完成了传递文化知识的任务。随后会长在接下来的话轮指定了马来西亚、日本等国的代表进行发言,他们介绍了自己本国的博物馆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向观众传递了文化知识,从而达到了各国之间文化交流的目的。
(二)插入序列
“会话的典型话论格式之一就是‘提问(Q)—回答(A)’。始发语通常是一个疑问句,表达某种言语行为,应答语则根据始发语所表达的言语行为作出反应”[5]303。这是一般情况下的会话格式,但现实生活中,并非所有的言语都是按照这种常见的格式进行,而是会在“始发语和应答语之间插入各种长短不等的序列”[4]176,我们可以称其为“插入序列”。在《非正式会谈》中就有使用插入序列的情况发生:杨迪:比如说北京有一家博物馆我一定要去一下。T1
会长:哪里?T2
杨迪:因为很多人去过那个博物馆。他们有一个什么面具,好多人拍照给我,说是我的祖先。T3
(随后,屏幕中出现几张搞笑的图片)
会长:好像啊。T4
杨迪:这个地方,我一定要去这个博物馆和他合张影。T5
主持人在T1这一始发语中问到杨迪想去哪一博物馆之时,杨迪并未直接进行作答,而是在插入了几个话轮后才开始在T5中进行应答。除此之外,杨迪在T3将自己比喻成元谋人,这种自嘲的方式引得观众捧腹大笑,有一种幽默的表达效果。这种幽默贯穿整个节目,在节目录制过程中随处可见,也成为了《非正式会谈》的节目特色之一。
(三)修正机制
人们在日常口语交际中想说就说,难免会产生一些口误的情况,这就求我们及时补充和修正。谢格洛夫将会话修正过程概括为三个部分:“疑惑产生—修正机制—修正完成”。其中的修正机制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它在一个至少由三个话轮组成的序列中有规律地提供几个空档(机会),可以在这些空档里进行修正或促使对方修正”[4]179。修正机制又可分为自我修正和他人修正,我们以《非正式会谈》为例:美国青年代表:杨迪老师,我要给你一个推荐,是我的大学的,阿什莫林博物馆。T1
杨迪:哪个大学?T2
美国青年代表:就是牛津大学的阿什莫林博物馆。T3
在T1话轮中,美国代表并未抓住第一次机会进行自我修正,而是在杨迪老师发出一个信号后自己进行了第三次主动修正,介绍说明自己的大学是牛津大学。如果美国代表仅说了一个我的大学,观众容易造成混淆并心中困惑,在杨迪老师询问后,一切都得以解释和说明,既解决了观众内心的困惑,又达到了传播文化的目的。
三、会话结尾
一般情况下,综艺节目是由会话开头、会话主体和会话结尾三个部分组成,但有时候会省头,有时候省尾,甚至两者都省。很多节目的开头和结尾部分都比较有特点,我们本文所探讨的《非正式会谈》也不例外。其中,节目结尾一般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与节目其他环节衔接顺畅;二是要‘充分照顾到会话嘉宾的情绪’。《非正式会谈》中的会话结尾通常是将镜头拉近,给主持人以特写,然后主持人说出“感谢各位收看湖北卫视的非正式会谈。本节目是由灭火超能力的慢炎舒宁独家赞助播出,下周再见”。这种结尾形式可以伴随着音乐以及主持人的总结自然结束,不会显得突兀。这种结尾形式不会浇灭嘉宾的热情,因为镜头拉近在主持人处,所以嘉宾们可以不用节目的结束而停止讨论,从而显得更加轻松和舒服;除此之外,这种结尾形式中,主持人可以不必打断嘉宾的谈话,让嘉宾们的谈话继续,符合言语中的礼貌原则。这种结尾再加上后期的剪辑以及片尾,同样也会给电视机前的观众一种美好的视觉效果和视觉感受。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湖北卫视的谈话节目《非正式会谈》的会话结构分析,可看出其会话整体结构完整而连贯,除此之外,观众朋友还可以了解到各国的文化知识和文化故事,增强中西方的文化交流。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