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应邀赴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教育学院做了半年访问学者。为了认识美国中学语文课堂的真实面貌,我与佛大附中三位美国老师珍、科迪和凯特组成了一个研究小组。
在国内时曾听到有人说,美国中学语文课不用课本,也有人说还是用的,实际情况怎样呢?美国老师没有办公室,研讨会是在科迪老师的教室开的。吸引我目光的是教室中央的小桌,上面满是书,一共10种,熟悉的如胡赛尼的《灿烂千阳》、戈尔丁的《蝇王》、苏萨克的《偷书贼》等,不熟悉的有戴维斯的《梅尔的战争》、麦考密克的《永不坠落》等,原来这10本书是最近科迪上“战争文学”这个主题课时指定学生读的。看我对这些书这么感兴趣,科迪很开心,走到靠墙的柜子前拉开柜门,哇,里面全是书!这都是为学生准备的,都是学生在语文课上要读的书。
“那么课本呢?”我问。“这就是课本啊!”他笑嘻嘻地回答。这就是他们的课本。我深受震撼!我问美国老师:“是不是美国老师都不用课本,而是自选作品当作教材?”三位老师认真地商量了一会儿,告诉我:“也并非都如此。很多中学和老师还是用课本的,但也有不少学校和老师更愿意自己选作品来教,带学生读书,因为他们认为读小说对师生更具有挑战性,可以更好地培养阅读能力、分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科迪老师说:“你说哪一个成年人会去读课本?你到咖啡厅里能看到一个读课本的人吗?都是在读与课本不同的‘真正的书。我的班级就像一个社会,每个学生就是一个社会成员。学生应该读‘完整的书,才能更好地成长。”
美国语文课堂十分重视甚至偏爱现代作品的阅读,因为这些作品与学生生活更接近,更容易引发他们的思想共鸣,达到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美国中学把一个学年分为四个“学季”,每个学季大约9周时间,他们一般一个学季至少要读一本书。珍本学年就带学生先后读了《铜日》《杀死一只知更鸟》《崩溃》《局外人》,以及自选阅读的一本小说。
我有不少疑问,比如,用多长时间读一本书?学生能读完吗?如果不喜欢或者没有读完怎么办?科迪老师说:“学生的阅读不一样。有的学生一晚上就能读一本,有的永远都读不完,我折中一下,一般3-4周读一本。我选这些书首先是因为我们喜欢,也与流行文化的取向有联系,我还让学生选他们自己喜欢的书。一般没有多少学生完不成,就是完不成,至少他们也已经知道书中基本的意思。
“如果有人不喜欢又找不到自己喜欢读的,我就告诉他们:学会读书也是一个人成长的过程,成长就要学会接触一些不太感兴趣的东西。”
美国中学的小说阅读很重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他们特别喜欢讨论。我曾听科迪老师上过一节课,那节课上,科迪老师事先选择了5位总统参选人,要求学生阅读5位参选人的海报,选出自己阅读的小说中的人物,推断他可能会给哪位候选人投票,并把理由写在便利贴上,粘贴在对应的海报上。学生很兴奋,纷纷写下自己阅读的小说人物所投的票,他们认真听,认真申辩,认真反驳,好像真是在投票一樣,没有人觉得这只是一次虚拟的语文活动。这节课展示了美国老师的教学追求,即在真实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把作品与现实融会贯通的能力。
在美国中学语文课上,各种各样的写作作业很多,除常规的读书报告之外,他们很擅长采用海报这种形式。
进凯特班级听课,那时他们刚读完《追风筝的人》,墙上贴满了学生的读书海报。有一幅读书海报选的是书中最具象征意义的风筝,海报上用简笔画画了埃米尔和哈桑两个人物,各自手牵一只风筝,在两只风筝下面,抄录了原书的一段话:“多年来,我见过好多人放风筝,但哈桑是这些人中放得最好的。”下方的小人说:“我做梦也想把风筝放得和你一样高。”这些海报极富创意和巧思,很好地表达了对小说的理解,体现了学生阅读的质量。
不过,美国老师的阅读教学并非如我们想象得那样轻松简单。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支持他们的教学探索,同行也不是个个都理解,加上州统考的压力等,也让他们苦恼。然而,“语文不是教书而是教人”,已成为很多老师的共识,这也是美国老师顶着压力把语文课上得鲜活生动的原因。
摘自《小读者》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