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毛泽东划分阶级的标准——从《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的写作动机出发

时间:2023/11/9 作者: 新生代 热度: 17732
杨纪堃 海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海南海口 570228

  1925年,毛泽东为解决当时的思想路线问题,革命策略问题和领导权问题,反对当时党内存在的两种错误倾向,让人民分清敌友,维护国内与国际的和平,写作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从宏观上看,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将中国社会大致分为带有对立性质的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从微观上看,又进而将每个阶级内部细分成若干个不同阶级。

  那么,在当时的背景下,毛泽东划分阶级的标准又是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的解读,科学界并未给出全面合理的解答。为此,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设身处地的探讨毛泽东当时写作的动机,这无论对于丰富毛泽东思想的研究,还是对于当今社会关于阶级或阶层问题的探究都能提供良好的建议和启示,并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反对党内两种错误倾向

在1924年2月,中共中央就曾明确指出“国民党大部分党员对我们或明或暗的攻击排挤日甚一日”,说明国民党内部的右派势力不容轻视,引起了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在这种政治背景之下,党内部分同志受到右倾主义影响,只关注到国共合作的重要性,而忘记了国共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矛盾。而还有一部分同志,受到左倾机会主义影响,忽略了农民的重要作用。为了纠正党内存在的思想问题,反对两种错误倾向,毛泽东作出《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划分出不同阶级,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根据党内存在的两种错误倾向,可以看出毛泽东在划分阶级的时候,考虑到了经济基础的差异性。

  不同经济基础的人,生活方式存在较大差异,价值观有所分化。任何一个阶级,都代表这个阶级的利益。按照不同阶级经济地位不同并代表不同利益,来反推社会可以划分成哪些阶级,问题就变得清晰可见了。

二、引导人民认清敌友

毛泽东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搞清楚这个问题,必然要求对当时社会进行阶级的划分,按照“敌人”和“朋友”的角度进行划分,必须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经济地位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由生产力发展引起的社会分工是阶级产生的基础。也就是说,“在分工的范围内,私人关系必然地、不可避免地会发展为阶级关系,并作为这样的关系固定下来”。恩格斯指出,“分工的规律就是阶级划分的基础”。可见,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出现了社会分工的现象,而分工的规律又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阶级的划分。社会包罗万象,不同的分工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经济水平,这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地位。

(二)教育文化

不同人由于家庭背景、经济地位、地理位置、资源不均等因素的影响,教育文化水平也显露出较大的差异性。有着大致相同的背景经历和文化程度的人往往从事相近的职业,甚至社会地位不尽相同。如果说分工的不同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社会地位,那么教育文化水平就在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把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生活的现实,是党长期以来奋斗的目标。社会的文化水平越高,越能体现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显而易见,对人民有益的就是我们的朋友,反之,就是敌人。可见,在划分阶级时,教育文化程度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标准。

(三)政治地位

政治地位也是划分阶级时必须要考虑到的一个重要因素。毛泽东结合政治思想、政治地位和政治权力,提出了“官僚主义者阶级”、“党内走资本主义的当权派”、“党内资产阶级”等概念,让人民分清敌友,遏制了机会主义等在党内的盛行,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四)革命态度

如果说政治地位决定革命态度,那是片面的。因为革命态度不仅仅取决于一个人的政治地位,还与个人经历、家庭背景、文化程度、受压迫程度等都有关系。以中产阶级为例,中产阶级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他们对于中国革命具有矛盾的态度。一方面,他们在受到外资打击、军阀压迫时,具有革命性;另一方面,他们的生产发展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与本国封建统治者,具有妥协性。事实上,这些所谓的“中产阶级”很快就会分化成两个极端,或者向左跑入革命派,或者向右跑入反革命派,归根到底,终究落实到最基本的“分清敌友”这个问题上。

三、促进国内与国际的和平

毛泽东在写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时,不仅仅局限于国内的现状,还是从长远角度来思考,将中国社会划分成不同阶级,让人民搞清楚孰敌孰友,不受到党内错误思想的影响,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促进国内与国际和平发展。归根结底,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所以,毛泽东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着眼大局,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的“民本思想”,谁对人民有利,我们就要团结谁,反之,谁对人民有害,我们就要鼓起勇气与其斗争。

  毛泽东除了考虑到经济地位、政治地位、文化水平和革命态度等客观因素外,还考虑了主观因素。也就是说,要将人看成一个动态发展的人,而不是祖祖辈辈固化的某个阶级的人物,他们生下来的环境是不能自己选择的,但往往在受到客观因素的限制时,会激发个人主观能动性,处于向上游走的状态,使得人们向更好地方向发展。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