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经典再添华彩,音乐再创新风—以雷佳演唱《难忘茉莉花》为例

时间:2023/11/9 作者: 新生代 热度: 14294
李舒妍

  河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河南新乡 453007

一、G20晚会压轴独唱——《难忘茉莉花》

在这场堪称完美的交响音乐会中,一个让全世界人民既熟悉又陌生的曲目脱颖而出——《难忘茉莉花》。这首曲目是由青年歌唱家雷佳演唱,是整场晚会唯一一个独唱节目,并且这个节目放置在了倒数第二个进行演绎,承担了一个“压轴”的角色。选择《难忘茉莉花》而不选择江苏民歌《茉莉花》[1]一方面呼应了“最忆杭州”的主题,一方面也是在通过歌曲向世界展示着中国不仅在科技、经济上与时俱进,在音乐的领域中也是在不断的推陈出新。演唱者雷佳在极具杭州地方特色的的西湖上,身着杭州市花所做的礼服,在中西方乐器的合力演奏中,演唱着这首歌曲。雷佳通过将民族、美声的声乐演唱方法结合,将这首歌曲褪去了南方小女的娇小玲珑,演绎出了一种东方女子的大气温婉。不仅如此,这首作品在歌曲的末尾加入了江苏民歌《茉莉花》的选段,以重温经典的方式,启迪了无论在哪些领域,我们都应在创新中不忘继承,在经典中续添华彩。

二、 扎牢传统之根 方能盛开繁花

大学三年级,学校开选了一门名叫《民间歌曲欣赏与学唱》的课程,师玉丽老师曾在课上讲过一个亲身经历的事情,大体是指在她的一次旅游的过程中,跟随的团导让她演唱一首歌,结果她唱完后大家都不知道这首歌,然而这首歌,正是她们所要去的地方的代表性民歌。“我以为大家都知道,结果我唱了一个人也不知道。”这是我记得最清楚的一句话。说不清该是悲哀,还是如何,在现在一切更新都很快的时代,不提及并不意味着遗忘。这种潜在骨子里的时调,曾经一度是人们娱乐消遣的首选。在过去人们的闲暇亦或是劳作之时,我们也总是能听到这首歌。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是否有责任迎接新事物的同时也要对过去有所传承呢?

  显然,这是毫无疑问的。中华文明这五千多年的历史一直流传承载着无数先辈们的文化,而这些都应被后继之人倍加重视。无论是近期的“二十四节气”,还是之前的昆曲、蒙古长调等民间艺术或者地区景点,都在陆续的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这正是在提醒人们,在不断的前进、发展的同时,不要忘了传统之根,不要忘了自己的民族之魂。而这首《难忘茉莉花》不仅再一次让人们重温了经典,更重要的是让听者们意识到我国传统音乐的魅力所在,是在呼唤人们重视传统文化、将目光更多的聚集在那些近年来不曾被人们所瞩目的、正在逐渐变淡消失的地方民乐上来。

  在这首歌中,歌词采用了中国诗词所特有的对仗、韵律[2],追求营造画境的手法。为了追求意境和画面,常要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旋律曲调也大多采用中国传统音乐的五声调式,或有时为了增加乐曲的丰富性,在五声调式的基础上增加变音,使得七声调式出现。对于诗词的运用在现在中国很多流行歌曲的的作词手法中都有很多的出现。即采用传统诗词的形式进行创作,每一句歌词大都符合传统诗词的艺术形式。在这些歌曲中,歌词实际是在传统诗词形式基础上的创新,旨在能使其被大众所理解、接受和喜爱。而这些流行歌曲大体都有一个共同的称谓,被称为“新国风音乐”。

  中国的诗词总是有着难以言说的韵味,配着夜晚的明月,西湖的流水,这首歌曲最忆杭州的同时,暗喻着白居易的《忆江南》的下一句对应“早晚复相逢”。正是因为这首作品在传统民歌《茉莉花》的基础上继续增添采用了中国诗词特有的对仗手法、以及韵脚的讲究,才最终能让雷佳将《难忘茉莉花》这首歌曲采用中西结合的方法歌唱时仍不失东方特色和中国韵味。只有扎牢传统的根基,才能在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的同时仍不失自己本民族的特色,才能真正的屹立于民族之林,唱响民族之声。

三、 旧曲新唱出新“花”——《茉莉花》的新生儿

提起《难忘茉莉花》,人们最先能哼唱起来的大概便是江苏民歌《茉莉花》。《茉莉花》有很多不同的版本,江苏、东北、河北等等,不同的版本具有不同的地方特色。此次音乐会设置地点在杭州,选用的这首《难忘茉莉花》自然也少不了江苏民歌《茉莉花》的参与。不仅如此,采用江苏民歌《茉莉花》也许更深的一层还在于,几百年前《茉莉花》流传到意大利,在西方经改编后成为了著名歌剧《图兰朵》中的一部分,因而在西方民众中也是广为所知的。仅在《茉莉花》中演唱时运用的方法便能发现,从传统的多以亮音、大白嗓表达情感、陶冶情操而不太在意方法的小调,渐渐地融入了较为科学的演唱方式,多了一些的圆滑,更注重了一些气息、腔体和方法。

  我国的汉语在语言方面与其他国家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单音节的结构是一字一音的。从声调而言,我国的汉语有着四声调值一说,字音相同而声调却不同,那么字意自然也就不同。从唱歌的角度而言,只有将声调的抑扬顿挫准确无误的表现出来,才能更好的将歌曲的韵律感和音乐性表现的更为众人所动。在我国民族声乐中,无论是戏曲还是歌曲,唱法的核心大都是“以字行腔”。在我国传统的民族戏曲声乐理论中,根据演唱中的咬字吐词归韵收声的规律,将汉语语音归为十三韵脚,即十三辙。中国古代的歌曲大都是以歌词为主体的,亦诗亦歌的综合体。因而这首《难忘茉莉花》不仅再现了江苏民歌《茉莉花》的地方特色,更是将中国古代歌曲的特色与新时期的曲调配器加以融合,从而蜕变出这首沁人心脾的歌。

  在这首歌曲的前半部分,作词者采用了中国文化极具特色的诗词韵脚,通过一七辙和江阳辙使人们重回过去诗意盛行的时代。在歌曲的后半部分,《难忘茉莉花》再现了《茉莉花》的主旋律,重现了《茉莉花》昔日辉煌,勾起了人们的回忆。它不仅是对过去《茉莉花》的传承,也突显了新时代下的音乐潮流——“新国风音乐”[3]的特点。这是一种在东西方之间搭建了桥梁,在古典与现代的时空中穿梭着的中国新音乐。它以中国特有的诗词艺术形式来编写诗歌,使其在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诗词的同时,通过对古典音乐与当代流行音乐的融合,通过对旋律曲调的编写,使这种中西混合体似的音乐也能被大众所喜爱和接受。而这,也正是“新国风音乐”所一直追求的目标之一。

  “新国风音乐”衍生于“新国风运动”,其主旨在于复兴国学,实现时代化、精品化、大众化和市场化的“四化”之国学,成为东方的文艺复兴。新国风运动对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全民的文化素养,同时,使曾经居于世界主流地位如今却衰落的中华文化重新成为世界焦点具有重要的意义。既是要创新,那么无论是在哪些方面推崇新国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运动都势在必行。 “新国风音乐”的要求是格律要严谨、语言要流畅、而内涵要深沉,一直力求 “外行读,有味道,内行读,有门道”[百度百科]。在演奏乐器的使用上,“新国风音乐”像极了一个混血儿,兼具管弦乐器类、打击乐器类和特色乐器类。新国风音乐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对中国鲜有的民族音乐特色的继承和发展。它是真正的做到了在继承本民族音乐和本民族文化基础上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造。”

  在流行音乐中,周杰伦的《青花瓷》、《菊花台》等作品都独具中国韵味,也曾一度成为中国风的代表,这韵味大部分都体现在配器上和歌词上,而这也正是“新国风音乐”的一个显现。以《青花瓷》为例,歌词中多以“丽”“你”“里”“笔”即“i”作为韵脚,还有“淡”“ 然”“ 半”即“an”作为韵脚,分别采用了十三辙中的一七辙和言前辙,在便于记忆的同时使得歌曲演唱起来更加顺口。如今,不止在流行乐坛,在民族歌曲中也开始慢慢地将一些带有中国特色的作品推向大众,推向世界。

  在《难忘茉莉花》的谱例中我们可以发现,歌曲《难忘茉莉花》在歌词的运用上,歌曲中 “月下遗世独立”,“素靥青衣”,“ 醉人春风里,醉人的只有你”。每一句的末尾都停留在了“i”上,而这正是运用了十三辙中的一七辙。一七辙的使用可以更好的集中声音,但在这首歌曲中要格外注意弱音的处理,不应增强或刻意的咬字。“兰幽菊花伤”“杯底流暗香”“绝世芬芳怎能忘”每一句末尾都停留在了“ang”上,而这,采用的则是江阳辙。在演唱歌曲中,如果有遇到江阳辙则要格外注意后咽腔的空间要留够,演唱时可以采用一个小技巧即将“a”音演唱而后再迅速的以“ang”结尾。与此相对应的歌曲后半部分,大家广为熟知的《茉莉花》经典片段采用的“花” “桠”“ 呀”是十三辙中的发花辙。演唱歌曲中如果出现类似的发花辙,演唱者应注意不要唱的太白,应以打哈欠方式圆润的将“a”音发出。“遗世独立”“素靥青衣”的使用使这首歌曲大大增加了古韵。而在“新国风音乐”之中,这一类看似并不直白且有些委婉朦胧的古词的描写手法则是为了在让大众聆听音乐,娱乐生活的同时,让人们继续的弘扬国家优秀的诗词文化,复兴中华诗歌。

四、巧用方法——更好演绎《难忘茉莉花》

在演唱者演唱作品之前,首先要对歌曲精心琢磨,要在每一个字、每一个乐句甚至是每个装饰音上都要下苦功夫。《难忘茉莉花》这首作品旋律线多采用波浪线式的呼应手法,开头采用抑扬格上行四度,弱起的使用给人一种唤醒,娓娓道来,诉说的感觉。所以演唱者可以不把声音全放出来,而更加注意力度的把握。在第二小节开始采用下行,与开头的上行形成了呼应,构成一个完美的呼吸。在第四小节,编曲者巧妙地采用了连续的级进上行并进行了二分音符的保持和连线,配以歌词的“你可知道”给人一种疑问的方式,而后下行的音阶使用给予了应答。一应一答、一唱一和是这首歌曲始终保持着一种稳定的扎实而又呼应的背景支撑。在第16小节时,再一次的重复,在四分音符处演唱者可以采用弱化处理。17小节处,七度大跳后连续下行音阶的使用,先扬后抑与开头的抑杨格上行四度形成了呼应,演唱者在演唱时可以考虑控制音量,之后随着歌曲的进行,从谱例中可看到出现多次的同音重复,这些重复提醒演唱者要注意力度要随之增强,因为重复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在24小节处的连续上升音,实际上也是在暗示这里应采予渐强的处理,直至25小节到达最强。所以演唱者在演唱时万万不可将气息一下奔至高音,而是应稳住气息,慢慢放音,最终在谱例中标记最强处,将声音全部放出。

  在《难忘茉莉花》的第二片段,即27-54小节,进入F大调。编曲者采用了8小节的《茉莉花》片段,而这里就是回忆茉莉花的部分。通过演唱该部分,不仅再一次的诉说茉莉花美,更是通过该部分来回忆、怀念昔日盛行全球的《茉莉花》这首歌。编曲者在34小节的时候巧妙地进行了发展,通过先抑后扬,大跳推动乐曲气势不断发展,还在大跳后采用重复、模进下行的发展手法进一步的推动了音乐的发展,达到全曲的高潮处。经过2小节全音符的使用,乐曲渐渐回归淡雅,恬淡,在第二个全音符处时,演唱者应注意力度逐渐变弱。调整呼吸和意境再一次的续唱《茉莉花》的片段。通过赞美茉莉花,回忆茉莉花,发展茉莉花,仍是茉莉花的这4种安排,使《难忘茉莉花》的“难忘”二字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在这一层意思之下,更深的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难忘的不仅是茉莉花,更是茉莉花所代表的一部分的中国文化。

  如前文所提到的,在咬字发音方面,着重注意练习各个声调、韵母咬字清楚时,也应注意软腭抬起,在咽腔内形成一定的空间,切勿追求字体清晰而失去咽腔内的空间。在咬“i”“a”时,应注意不要将字咬在嘴皮,而是感觉声音顺着咽腔壁,由气息顶着发出。声音在喉不在嘴,嘴皮只需轻咬。

  艺术实践证明,凡是成功的演唱,都是因为演唱的情感表现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民族气节感。在晚会中“新国风音乐”的倡导者和传播者雷佳将《难忘茉莉花》这首作品演绎的淋漓尽致。不仅体现了她惯有的质朴、柔美的演唱风格,更将这首歌曲演唱的落落大方,气势恢宏。之所以能让人感觉亲切却又没有那么民族的原因,大致是因为雷佳将民族美声的方法融汇一处,一取一舍,最终经过她的演绎,巧妙地将典型的南方女子的柔美、小巧与茉莉花所具有的淡雅、清甜融合在一起。雷佳在演绎这首作品时,并无做作,感情也并不单调,就似说话一般,在开头娓娓道来,像一个大方得体的少女在倾诉心肠。而在第二部分,即演唱《茉莉花》片段时,声音甜美,表现出了南方女子的柔美和淡雅。在《茉莉花》两个片段的中间,即高潮部分,或者称为衔接部分,展示出了恢弘的气势,甜美转为了大气。仅仅从聆听她的演唱,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仍有很多。演唱歌曲时最不可缺少的,便是情感。正是因为雷佳在歌词和旋律的走向中找到了情感,才能将这首歌演绎的如此精湛。《难忘茉莉花》不仅有着怀念的情感,还有着不舍,还有着丝丝情念的存在。将这些情感融合在一起时,还应想到这首歌曲所采用的江苏民歌《茉莉花》昔日的地位,更是应以一种大气、淡雅、脱俗于世的感觉贯彻这首歌曲。总的来说,演绎《难忘茉莉花》这首作品的切入点有很多,但大体都集中于“传承”二字上。

  雷佳之所以能够理解、演绎出来,大概与她的经历密不可分。作为一个出生于民族声乐氛围浓重的湘西地区,这个圈里圈外被称为“为人民歌唱的劳动模范”湘妹子,她始终在追求和感受每一首作品中所蕴含的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并致力于通过自己的思考、感悟和演绎来将这种文化和精神更多的传给听众,让更多的人喜欢并传承民族文化的血脉。她是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声乐大赛和第十一届全国青歌赛职业组民族唱法的金奖获得者,并且连续七年登上央视春晚舞台,是国家的一级演员。2011年6月,雷佳在海峡两岸青年文化交流音乐会——厦门独唱音乐会上首次展示了“新国风音乐”,让人耳目一新的同时,促进了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这些都使民歌在成为新国风音乐的新的民歌的探索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雷佳的嗓音不仅圆润大气,并且由于她在音乐上的执着追求,成功的将戏曲、美声、民族融于一身。许多的民歌之所以能够继续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来自于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挖掘和发扬。《木兰诗篇》《运河谣》的成功演出,《难忘茉莉花》的精彩演绎,都进一步推动了中国音乐剧的发展,推动了中国民族歌曲的发展。在音乐领域,这样一位杰出的青年歌唱家明确的将自己的音乐风格定位为了“新国风音乐”。而这,也推动了中国民族音乐的进一步发展。身为一名音乐学子,更应向雷佳学习,在不断的学习科学的发声方法的基础上,传承好属于中国自己的一抹色彩。

  综上所述,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在不断的追求新颖,加速发展的同时,更需要注重对传统的继承,无论是在音乐领域还是在文学领域、传统节日领域等等,都应该继续树立在继承中发展的观念。 “新国风音乐”是新时代音乐乐坛这百花之中绽放了的新花,而《难忘茉莉花》则是人们记忆中《茉莉花》的新生,借以雷佳这一新国风音乐代表人进行淋漓尽致的演绎,通过荧屏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全球各国。让全世界人民共同欣赏了中国民族音乐在新时期下的灿烂绽放,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首《难忘茉莉花》不仅单单是对《茉莉花》的创新,更是展示了新时期中国在对自身文化等各个方面一直秉承着注重传统的理念。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对想要演绎《难忘茉莉花》这首作品的声乐爱好者、以及研究民族声乐在新时期下继承发展的新状况的读者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