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科技大学 陕西榆林 710600
志愿服务在我国发展的二十多年来,发展为成熟的服务体系,志愿服务活动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有力传承,进一步发扬良好的社会风气。“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巩固受资助学生的感恩意识、加强学生的责任感。将受助学生教育与志愿服务相结合,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自强、自立、诚信和感恩意识。增强困难学生自尊自信,提升个人社会实践能力,凝聚社会服务意识,保障学生顺利成长成才。
一、受资助学生群体背景及感恩教育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扶贫工作力度的加大,大学校园内受资助学生的数量不断加大,扶贫助困、精准帮扶、在当前高校学生工作中占有重要组成部分。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覆盖面逐步加大、资助力度不断强化。但有受助学生对于家庭、社会、学校角色认知不完善,对资助工作理解不足。资助育人的实现效果和部分学生的学习努力有所不足,牢固构筑受助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感恩之心,做好对社会生活中部分不良风气的坚决抵制,帮助受资助学生正确认识家庭、社会对自身的付出,提倡奉献社会、服务他人,树立责任意识和自强、自立的意识。实现正确价值观的的建立,是目前仍需重点进行的教育引导工作。二、志愿服务的实践意义
志愿服务本身不具有物质回报,主要对象为社会弱势或所处环境较差的群体。服务本身需要全心全意、主观自愿,行动的过程的所见所闻对自身会产生感触。从实现效果来说,志愿服务行为本身要求参与人认同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具有无私奉献、心怀友爱、帮助他人的心理意识,发挥个人特有的能力。志愿服务本身蕴含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与扶贫助困的精神内在一致,作为受助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是对自身接受帮扶的深层次认识,也是对志愿服务精神的传递,进一步在学生群体中实现引导、营造出乐于奉献、互相帮助的良好集体风气。
三、受资助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实践途径
1、发挥大学生主业优势、开展学习指导与学业帮扶。受助学生拥有学业成绩和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帮助其他同学获取成绩。在校内向同年级同专业学生进行指导,在校外进行支教等志愿活动。向他人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正视自身学识的优点和不足,促进困难学生本身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以同学和校外志愿活动的过程中的见闻引导大家认识求学的艰难,培育感恩国家的意识、回报社会的责任心。2、倡导募捐捐赠环节、树立回馈意识、提升志愿服务的实效性。募捐书籍、学习用品在志愿服务过程中能够丰富实践的内容、扩展服务类型,志愿者在各年级中开展图书、学习用品、娱乐用品的募捐活动,将大学生中闲置图书资源、学习用具、娱乐物品进行集中募捐,将图书资料、尺子、耳机、图册等物品继续在支教对象、服务人员中发挥实用性,在物质层面激发受资助学生对受助、帮助概念的理解,促进受资助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效果。
3、发挥个人兴趣特长、开展服务活动,在支教对象的小学生中开展以踢球、唱歌、跳舞等活动的兴趣课堂活动,在帮助小学生了解、学习多种兴趣特长的同时、认识到自身所长,进一步发挥自身专长和爱好的培养建立。在这一过程中帮助困难学生志愿者发掘自身专长、认识自己特色、看到自身强处,巩固信心建立为志愿服务和困难学生的帮扶提供良好的实践引导。
4、广泛宣传资助政策、重温资助帮扶暖心情愫。以绿色通道为主线、串联学习环节各项资助工作。重点以“奖、勤、助、补、减”等方面的资助政策为主要内容开展宣传。鼓励校外小学、初中、高中的经济困难学生好好学习,立志成才、安心成长,将扶志与扶智的理念融合到志愿服务中。在困难学生和志愿服务对象的双重范围内完成资助政策精神的宣传、巩固感恩教育基础。
5、加强典型人物引导,交流个人经验、形成精神共鸣。鼓励志愿者开展学习经验、生活经验、成长经验的交流讲述活动,凝练困难学生个人成长中的精神品格。传播困难学生的成绩、表现,引导受助学生正视困难、坚定发展、回报社会。加大媒体宣传力度、扩大志愿服务工作的宣传面。在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中发挥多方单位的宣传作用,扩大社会知晓面。将优秀人物和典型事迹在媒体、网页等加强报道。在受助学生和普通学生群体中形成影响作用,推广受助学生感恩国家、回报社会的精神。
四、志愿服务活动的扩展与强化
在受资助学生进行的教育工作中、政策讲解、主题班会、义务劳动等工作均要求受助学生正确认识资助育人。将育人作为资助帮扶的目标与重点是资助工作的实际意义。在各类教育引导环节中加大营造年级、学院范围的比、学、赶、帮、超,引导受助学生主动帮扶他人。丰富教育实践形式内容,提取受助学生在帮扶活动中的经验与收获,在实践中构筑受助学生、同级大学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推进受资助学生感恩教育扎实开展和有效落实。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