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把握时代脉搏,拥抱机遇挑战——蓝夹缬传承与活化利用中的离心力与向心力探讨

时间:2023/11/9 作者: 新生代 热度: 12452
赵斯瑶

  杭州师范大学 浙江杭州 311121

一、申遗之窘境

“2011年5月23日,蓝夹缬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若无实地走访的过程,我们很难料想到这项古老的技艺被认可的过程充满了曲折。

  蓝夹缬技艺分为三道主要工序:打靛、雕版、印染,而这三道工序分布在温州不同地区、不同家族。在历史上曾是相互合作的局面,然而如今,各道工序之间却面临越来越多的纠葛。三道工序的传承者,谁才是夹缬技艺灵魂之所在,多方各执一词。加上诸多 “后起之秀”不断涌现,使得关系更加复杂。

  令人庆幸的是,蓝夹缬技艺最终于2011年成功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蓝夹缬技艺传承与活化利用所面临的更大的挑战和机遇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二、传承之挑战

(一)难以泯灭的历史传统

在历史上,诸多技艺都秉持着只在家族成员内部传承的传统,蓝夹缬技艺也不例外。以雕版工艺为例。黄其良师傅师承其岳父苏尚贴,传统技艺通常只在家族内传承,因此蓝夹缬雕版技艺下一代又将传回到苏家。虽然政府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必须带学徒,传承人自身观念也有很大的转变与进步,黄师傅表示外来学徒他也是愿意教授的,但言辞间我们还是能感受到他对自家人的青睐。

  不仅是在雕版这道工序上存在这样的情况,在印染等工序上也难以摆脱这种只在家族内传承的观念的影子。

(二)各程序间的矛盾冲突

然而主观的东西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被改变,实际上,各工序传承人的观念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目前看来,解决一些客观存在的利益分配问题才是实现合作的当务之急。

  瑞安有一家采成蓝夹缬博物馆,其经营者是蓝夹缬技艺的传承人之一王河生。该博物馆这几年来颇受温州及瑞安市政府的重视,政策上多有扶持。但在与其他蓝夹缬技艺的传承人交流中,笔者却发现大多数传承人都仅是享受着 “传承人”荣誉称号,并未得到如王河生先生一样多的实际支持。他们普遍认为王河生先生等一众“后来者”实际并无传承,政府提供的各项支持和补贴受之无名。

  作为一项富有文化底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对其进行调研的学术团队、相关专家络绎不绝,蓝夹缬技艺的传承与活化利用过程中又多了学术界的参与。在和苍南县文化馆研究馆员、副馆长萧云集先生交流的过程中,他也隐晦地提及2008年“苍南蓝夹缬”曾申报国家级“非遗”却以失败告终,其中也有学术矛盾的助力。

(三)尚未适应时代要求、市场需求

“传承者的技艺实践只有与社会生活需求相联系,个体经验才能被大众所接受和认同,转化为集体记忆。在这个意义上,非遗传承是以个体传承者为纽带和载体的集体记忆的社会再生产过程。”

  “传承人”是传承中的核心因素,就笔者和夹缬打靛工艺传承人黄宣法、雕版工艺传承人黄其良、印染工艺传承人陈松尧之子陈献武的接触来看,三者都具备市场意识和较为开放的心态。他们一致表示传统技艺可以不局限于家族、可以外传。

  在笔者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贵之处就在于它独有的手工温度。夹缬的雕版图案纹样可以用机器雕版,然而缺少了传统手工艺人一凿一锤创作的过程,图案就毫不灵动。而难以割舍的手工制作和高昂的成本售价、无法壮大的市场,却又对夹缬技艺的传承构成了不可忽视的挑战。

  面对人工成本高、程序繁多等问题,在鼓励双创的时代大背景下,温州市政府及各位传承人也在努力寻找创新之路。然而创新本身也是有风险的。“乡村非遗主体没有经过市场经济循序渐进地适应与调整,在巨大利益冲击下随波逐流,对习俗信仰、传统技艺不愿坚守,或者无从适应导致的无法坚守。”哪些应当保留、哪些应当改良、改良到什么程度……诸如此类的问题,大多数与传承密切相关的手艺人对此或许并无过于深入的思考,能说出的心得体会并不多。

  如何在新时代中、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尽可能原汁原味地生存下来,是蓝夹缬技艺传承与活化利用之路上面临的又一个挑战。

三、传承之机遇

(一)不断强化的合作意识

在因经济高速发展而略显浮躁的当下,弘扬“工匠精神”成为时代的号音。但相比于传统的闭门造车,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当下合作才能谋得更长远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手艺工人间的相互协作、需要民间力量的广泛参与,也需要政府的鼎力支持。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政府的十九大工作报告中格外强调文化的作用,政府近年来不断完善的传承人考核制度、不断加强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扶持力度,都产生了不容小觑的向心力。协调矛盾,协同发展,是进步方向。

(二)“传承人”概念重新定义

按照现行《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温州市把瑞安采成蓝夹缬博物馆的负责人王河生评定为传承人,对苍南县利用夹缬元素开发衍生品的叶丹也进行一定力度的扶持和资助。王河生以现场体验、活态传承为特色的采成蓝夹缬博物馆成了众多学徒的聚集之地,促进了夹缬技艺的传承。叶丹将蓝夹缬元素和底蕴进行衍生开发,如书签、抱枕等,传播广泛。

  “传承之意,习得是基础和前提,创造和发展是责任,即在前人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上,加入自己的创造和当代社会的内容,使非遗的知识或技艺有所增益”。像王河生这样的传承人,技艺或许不是最高超的,但是他们为“传承”这件原本看来有些墨守成规的事注入了生命与活力。

(三)温州特有的地域优势

温州地处浙江省最南端,三面环山一面环水,地域环境相对封闭,传统技艺、文化等保存相对较好,素有“百工之乡”“南戏故里”之称。长期的积淀使温州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多元的民俗特色,传统技艺传承的文化生态环境相比于其他地区更为优良。

  由于温州民俗与传统技艺众多,因此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名录保护体系,形成了较为规范的保护制度,先后出台了《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政府对传承和保护工作较为重视,传承人评审制度建立得也较为完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了较好的制度条件。

  改革开放后,温州经济迅速崛起,民营资本发达。这也为传统技艺的开发利用提供了较为强大的民间力量。浙江叶丹创意有限公司就是较为典型的例子。有民间力量参与的非遗传承工作,避免了在具体措施上官方话语代替民间自觉的问题。

  目前蓝夹缬已经有了可实现活态传承、现场体验的专门性博物馆——采成蓝夹缬博物馆,不仅教授、传承蓝夹缬技艺,也销售各种利用蓝夹缬技艺制成服饰、抱枕等装饰品。此外,苍南县的叶丹利用夹缬元素设计衍生品也进行得如火如荼。乐清蓝夹缬印染工艺传承人陈献武也透露雁荡山景区正在考虑与温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合作,在景区设置工艺品一条街,帮助蓝夹缬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旅游业。蓝夹缬作为一项非遗项目,其产业化发展面较为广阔,不只是局限于旅游业。

(四)新媒体发展带来的机遇

在资讯传递高度便捷的当下,任何事物影响力的壮大似乎都离不开宣传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亦然。对于一项濒危的、不为人所知的技艺来说,宣传并使其为人所知是一切的起点。

  蓝夹缬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之后,温州市政府为此做了不少传承人的专访,并留下了不少文字、图片甚至视频资料,得益于这些网络上的资料,蓝夹缬开始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尤其是来自高校的调研团队,近几年络绎不绝。这些调研团队也利用新媒体技术上所占的优势,扩大蓝夹缬这项古老技艺的知名度。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扩大了蓝夹缬的生存空间。这项技艺的传播范围不再局限于温州地区,对它的研究也不再只是局限于技艺本身,而是有更多的人开始注重对其文化内涵的挖掘。新媒体的发展让调动更多民间力量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摆脱政府独立支持局面,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适应新时代发展有了更大的可能。

四、扬长避短,活化传承

蓝夹缬的传承过程中,面临着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性的问题,但相比之下温州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传承工作较为重视,形势并不十分严峻。面临着诸多特有的局限,但是在多方重视、多方合作的背景下,迎刃而解似乎也指日可待。

  如何扬长避短,让向心力和离心力达到微妙的平衡,在平衡状态下促进蓝夹缬技艺的传承与活化利用,值得引起深思,并为之作出改进。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