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关系到民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民生的政治问题,关联到建设中国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的进程和程度,需要给予充分的关注和重视。为了解决“三农”问题,有学者提出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城和乡”、“工和农”互帮互助,统筹发展,推进农村公共事业,达到农业现代化。
一、习近平美丽乡村建设思想的形成
(一)美丽乡村建设思想的提出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对农村、农业改革发展进行了重要战略部署,为中国农村改革发展写下了序章。自2004年开始,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重心向非农业转移,我国开始了工业反哺农业转型。于是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要求[][2]。随后在建设中伴随出现了资源紧缺、生态退化、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的出现,面对这些问题,党在十八大中,首次提出了“美丽中国”概念。随后在2013年,将建设“美丽农村”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指在顺应、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对进行农村基础建设工作的同时,对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加以重视,努力营造健康的生态环境。基于目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发展的状况,结合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困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乡村需要绿色、可持续的发展,并根据实践和发展,对于美丽乡村建设思想进行不断地完善。接下来在吉林省进行调研时,习总书记提出,注重规定先行,注重民族风情,注重扬长补短。随着习近平美丽乡村建设思想的逐步成熟,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总书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文明发展,构建新格局,引领美丽乡村建设。
(二)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
从广义上来说,美丽乡村建设是指全面促进农村发展。而从狭义上理解美丽乡村建设,则是将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重点放到生态发展上。广义上的美丽乡村建设,可以从三方面进行理解:首先,建设美丽乡村,本质是消除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距,促进城乡共同发展。通过向乡村引进人才和资金,带动营造良好环境,并促进发展产业。其次,建设美丽乡村,既要提高乡村的整体面貌,还要关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既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也要注重生态建设,将社会和自然统一起来。最后,在进行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不断健全公共服务以及基础设施,发掘当地特色产业,建立有自己特色的品牌,从而丰富农民生活,彰显地方特色,通多对环境、产业、生活以及人文四方面的建设,努力实现生态、生活以及生产的统一。二、习近平美丽乡村建设思想的意义
(一)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包括对于农村生态环境进行改进,即建设美丽乡村。包括促进农业生产的进步,使农民生活富裕,督促乡风文明的建设,确保生活环境的整洁,促进村民民主自治。(二)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习总书记指出,人类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中,需要尊重、顺应、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不破坏环境为前提,利用生态环境为自己创造价值。通过美丽乡村的建设,深刻理解、推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改善人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三、美丽乡村建设的方式
(一)以“人民中心观”为核心
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明确,为了人民建设美丽农村,依靠人民的力量进行建设。因此习总书记指出,美丽乡村建设,要以给人民造福为主要目的,也要让人民享受到建设成果。依靠群众自主治理的积极性,进行环境整治、污染防治。(二)以“因地制宜观”为方法
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和政策方针,落实可持续发展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要求。首先,要坚持顺应、尊重、保护自然,以此为基础,结合当地优势,集中发展农业生产,使经营规模化[][8]。其次,为了保护耕地,节约用地,建设过过程中,考虑采用土地转包、土地互换、土地转让等形式,通过农业节约化,实现经营规模化。最后,仔细挖掘地域优势,将农业向城郊集约型、产业发展性发展,开发渔业、旅游业等,统一环境最优,效益最大两方面利益,并使收益长效增长。总结
在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三农”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民生的政治问题。党在十八大中,首次提出了“美丽中国”概念,在2013年将建设“美丽农村”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践证明,美丽乡村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确保生活环境的整洁,促进村民民主自治;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实现中国梦的客观要求,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落实中国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 的现代化建设。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时,要以“人民中心观”为核心,以“因地制宜观”为方法,以“综合治理”为模式,以“城乡统筹观”为途径。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