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习近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对增强新时代高校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的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新生代 热度: 13445
刘波 罗立川 徐余跃 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四川新都 610500

  当前,中国高校青年大学生普遍存在文化自信缺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的现象。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多个重要场合谈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达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敬与推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重要讲话,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升到新的理论高度。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学生提出的新的要求,也是当代青年大学生理应肩负的历史责任。本文从历史性、民族性、科学性、创造性、时代性等五个维度来深层次剖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丰富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厚的历史底蕴(历史性);在50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性);但中华传统文化不等同于“旧文化”,对于传统文化既不能完全肯定,也不能完全否定,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学性);中华民族对于文化的创造从来都不会停滞不前,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的高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新时代的理论创新(创造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的时代精神(时代性)。只有青年学生真正懂得并理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消除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偏差,从而增进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

一、历史性:继承中华民族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曾经创造出璀璨的华夏文明,具有丰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思想体系,对整个世界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观可以用“历久弥新”来概括,他高度评价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的确如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不胜数,其中的儒家文化、书法文化、绘画艺术至今都还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影响,尤其是儒家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在日本、韩国等亚洲发达国家中倍受尊崇。不仅如此,习近平总书记还高度重视青年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他强调:“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儒家文化中的“仁爱”精神、“义礼”原则和“德治”思想等价值趋向可以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价值指导。书法文化能够培养大学生顽强进取的精神,韩性在《书则序》说:“古之学者殚精神,靡岁月,临摹仿效,终老而不厌,亦必有其道矣。”这种持之以恒的艺术追求自然可以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和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中国古代绘画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生活,刻画了中国古代的繁荣与富强,赏阅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可以从中领略中华民族曾经无与伦比的艺术智慧。继承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能为当代青年学生带来一份民族自豪感,使他们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

二、民族性: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的民族精神

在50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如果不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很好地继承,那么我们的民族精神将不复存在。如果失去了这种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将失去自身的民族特性,无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由此可以看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孕育的民族精神和独特的思想体系,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生活。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爱国主义的深厚情怀,和谐统一的博大胸襟,崇德重义的高尚情怀,文化中国的理想追求,勤劳勇敢的质相秉性,等等。这些都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中华文化是世界四大文明体系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体系。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显现出如此强大的生命力,与中华民族自身所带的民族性是分不开的,这使得本国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时不丧失自身民族文化的特色。习近平总书记还进一步指出:“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离不了中华民族留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要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思想道德资源,“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对于青年学生而言,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可以加深他们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让他们在接触西方外来文化时能够以中华文化为根基,理智地看待与学习西方文化。

三、科学性: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以宏大的历史背景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为依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科学的评判。他认为,要将传统文化与当前实际结合起来,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由此看来,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既不能完全肯定,也不能完全否定,要联系当下实际,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进行有扬弃地继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从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才能充分体现其科学性,马克思主义也必须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青年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要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扬弃地继承,从中汲取养分,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四、创造性:创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未来的新辉煌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民族,曾经创造出非常灿烂的华夏文明,并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间内,引领着世界文化的潮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这既充分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过去所取得的历史成就,也对中华文化在未来取得新的辉煌充满信心。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中华民族一直重视文化创新,无论是唐宋的诗词文化,还是科技上的四大发明,当时在世界范围内都处于领先位置,这与中华民族自身所具备的创造性是分不开的,正是由于中华民族能够对自己的文化不断推陈出新,才能不断创造新的辉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由此可以看出,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公民的责任。青年学生作为未来国家的栋梁,更应该担负起创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辉煌这一历史使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对传统文化创新的现实基础和先决条件,青年学生只有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充足的养分,才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转化,并将之运用于当下社会,从而创造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未来的新辉煌。

五、时代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的时代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完备而健全的内容体系,且具有内源性发展动力,放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可以推动经济发展,指引政治文明,促进社会和谐,这些都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在当今的时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化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他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通过深入挖掘和阐释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美德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并将之运用于当下社会,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化建设。但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与当今社会相适应,“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 只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下实际相结合,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重新焕发光彩。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作为当代青年学生,不单单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要加强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弘扬与传播,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又能弘扬当下时代精神,在立足本国的同时又能面向世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的新成果传播于世界,将更有利于培养青年学生对本国文化的自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重要讲话,对增强新时代高校青年学生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上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性、民族性、科学性、创造性、时代性等五个维度来对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进行理解与阐释,力图让青年学生能够真正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消除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偏差,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唯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让当代青年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扬弃地继承,理解传统文化在当今的时代内涵,从而联系当下实际,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的时代精神,树立对本国文化的高度自信。青年学生也只有真正做到“文化自信”,才能对中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充分的信心,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力向前。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