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设美丽乡村的内涵与意义
自古以来,农村的发展关系着整个国家的命脉。“美丽乡村”建设关系着建设“美丽中国”美好愿望的实现。“美丽乡村”是一个集规划建设、生态建设、产业优化、环境卫生、社会管理等多方面为一体的系统工程。“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美丽乡村,生态文明的推动对美丽乡村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实现农村社会的绿色发展以及低碳环保,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二、美丽乡村发展现状
2016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7.4%,相比较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设定的2020年达到60%的目标,还需提升2.6%。与此同时按照户籍所在地统计,2016年中国户籍城镇化率约41.2%,相较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存在—16.2%缺口,暂居城镇且无户籍流动人口有2.23亿。相比较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制定的 2020 年户籍城镇化率45%的目标,2018年至少有2630万的流动人口在三、四线城市落户。如此多无户籍流动人口将何处安置是个问题,而美丽乡村可以接受城市人口的转移,为逆城市化做准备,也能展示出农村的魅力所在,不断吸引投资、扩大对外交往。三、美丽乡村建设出现的困境
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通过长期实践,了解农村社会变化和农民的收益和损失,记忆农民的医院,对美丽乡村的期待,发现几个问题阻碍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一)、农民并没有广泛的支持美丽乡村的建设。土地作为城市经济活动的空间载体,无论是产业结构升级还是生产要素的集聚,均有赖于土地的重新配置来实现。但是由于宅基地制度不完善,乡村建设中重现伤害群众利益的事情,还有一些安土重迁的顽固群众,始终坚持己见,即使收到相应补助也觉得自己受到损失,阻碍乡村的建设。
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
(一)、美丽乡村建设要以人民为中心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美丽乡村的建设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建设理念。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目的在于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服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要服务好广大农民。美丽乡村的建设关系到人民的福祉,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建设美丽乡村的目的是要给乡亲们造福,让乡亲们共享美丽乡村建设成果。要坚决反对铺张浪费,不搞形式主义,不搞表面现象,不能把建设美丽乡村的资金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要提倡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大农业污染源防治力度,提到农村人自身素质,调动广大村民自主治理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农村人自己有荣辱观。“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提高生活环境质量,让农村人生活在一个干净,美丽的生活环境中,也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民生无小事,乡村是我国粮食的产地,一个生产环境关系到全国的民生问题,环境治理系统必是重中之重。
(二)、美丽乡村建设要坚持生态文明建设
美丽乡村的建设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乡村发展的突出位置,要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最终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努力引领乡村走向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新时代。而人类自身与生态环境、发展模式与生态环境、文明兴衰与生态环境是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观认识论的三个维度:第一,人类自身与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他多次指出,中国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人民群众期盼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宜居,造林绿化、改善生态任重而道远。第二,发展模式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如何协调是任何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第三,生态环境与文明兴衰。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重要性的认识除了包括对人与生态环境、发展模式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外,还站在更高层面即民族文明兴衰层面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
(三)、应因地制宜的建设美丽乡村
建设美丽乡村要因地制宜,要根据所属乡村的具体情况对乡村进行建设,实施相应的方针政策来推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局面。在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因地制宜、结合实际。结合当地村落的实际情况以及村民的实际需求。充分考虑村民的农作物的种植与生产、生活需求,最重要的是传统文化和人文文化。
(四)、综合治理来建设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的的建设应该以政府为主导,法律为准绳,民间组织为主体,村民参与为保障的综合治理模式。美丽乡村的建设离不开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指导。所以区镇政府应当高度重视对美丽乡村的建设,并对其规划指导,对·各镇各村、道路、景点进行规划指导。习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一定程度上与体制不健全有关。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