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裔汉学家舒衡哲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博物馆的光照之外》文章认为,我们今天常说纳粹杀了六百万犹太人,日本兵在南京殺了三十万人,实际上以数字和术语的方式把大屠杀给抽象化了。他说:“我们必须提醒自己牢记在心的是:大屠杀意味着的不是六百万这个数字,而是一个人,加一个人,再加一个人……只有这样,大屠杀的意义才是可以理解的。”读到这,我的心揪了起来。
我们对悲剧的感知方式有问题?
平时看电视、读报纸,地震、海啸、洪水、矿难、火灾……当闻知几十乃至更多的生命突然消逝,我们常会产生一种本能的震惊,可冷静细想,便发觉这“震惊”不免有些可疑:很大程度上它只是一种对表面数字的愕然!人的反应更多地瞄准了那枚统计数字——为死亡体积的硕大所羁绊、所撼动。
美国华盛顿“犹太人遇难者纪念馆”,在设计上就注重了“个”的清晰,它拒绝用抽象数字来控诉什么,而是费尽心机搜录了大量个体遇难者的信息:日记、照片、证件、通信、日用品、纪念物、甚至还有声音资料……当你对某一个名字感兴趣时,便可启动某个按钮,进入到对方的生涯故事中去,这样一来,你便完成了一次对他人的生命访问,一次珍贵的灵魂相遇。
在世界眼里,我们也是一个“个”,忽视了这个“个”,也就丧失了对人和生命最深沉的感受。■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