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和心态,有助于提升高校资助育人的效果,通过经济资助与精神资助相结合的方式培养懂得感恩、有责任感的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同时能够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引领文明社会的前进步伐,因而对高校受资助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有重大意义.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恩意识现状
毋庸置疑,大部分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来自于外界的帮助心存感激,待学业完成后能够以实际行动回报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并且能够怀着感恩之心回报社会.但是,也有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恩意识淡薄,认为获得帮助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情,更有甚者,抱怨资助金额太少,在获得资助后任意挥霍浪费.据银行方面反映,申请助学贷款的大学生毕业后不主动与银行保持联系的比例不低于10%,高的超过50%.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恩意识缺失,极易导致情感冷漠,社会责任感匮乏,同时也不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2007年8月,福建省教育厅网站公布了省内多所高校121名欠款学生的姓名和身份证号码.此次公布的名单还只是拖欠贷款学生中的一小部分.在一些暂时没有实行国家助学贷款的民办高校里,拖欠学费、宿舍费的学生还大有人在,有个别高校甚至被学生拖欠费用达四五百万元.这一实例充分暴露出一些受助学生感恩意识的严重缺失.为此,建议在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经济帮扶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引导,培养其知恩图报、奉献社会、服务他人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行动.应该明确的是,这种思想教育和引导既是培养受助学生健全人格的需要,也是国家高校资助政策取得良好社会效应的保障.二、高校感恩教育工作开展现状
当前,在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共同支持和不懈努力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在此基础上部分高校也针对受助学生积极开展了感恩教育的系列活动.例如,福建医科大学已初步建立起由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经济困难补助、勤工助学和新生入学"绿色通道"等项目构成的资助体系,与此同时,来自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也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资助和支持,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他们学业和生活上的压力.在学院的带动下,该校药学院的百名受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满怀感激之情,给原福建省委卢展工书记写信,表示要把党的关怀化作努力学习的动力,为报答党的恩情、报效祖国打好基础.卢展工书记亲笔批示:"要鼓励这些贫困学生很好完成学业."该校把省委领导的批示精神作为对学校助学工作的鼓励和鞭策,承诺为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保驾护航.然而,也有部分高校只是机械地对学生进行经济资助,确保了资助资金的发放到位,却忽视了对受助学生感恩意识的唤醒和感恩观念的教育,或是部分高校在感恩教育方面只进行表面的宣传引导工作,实质教育工作没有开展到位,以至部分受资助学生感恩意识淡薄.三、高校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高校对感恩教育投入力量不足.多数高校在开展感恩教育工作时存在重视度不够高、投入的人员和精力过少的问题.一是高校资助工作中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恩教育重视不足,导致对其投入的精力不足.为了保证资助工作的公平公正,高校往往将大量精力投人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困难认定和资格审核等一系列资助前和资助中的工作,淡化了资助之后关于感恩教育方面的工作.二是学生资助管理部门唱"独角戏",未形成全员育人格局.学校的其他部门和学院内部普遍认为学生资助工作只是学生资助管理部门的事情,与他们没有关系,因而造成全员育人功能的缺失.三是资助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一方面,各高校的资助管理人员大多是兼职,同时负责除学生资助工作以外的其他事务,难以全身心地投入资助工作尤其是教育工作;另一方面,资助管理队伍素质参差不齐,部分资助管理人员甚至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他们往往把资助工作简单理解为给学生发助学金就完成工作任务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经常被忽略.(二)高校感恩教育缺乏针对性和长期规划.在应试教育价值取向的影响下,一直以来,中小学教育更多地关注升学率,感恩教育很难真正在教育教学上落实.到了高等教育阶段又过多强调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技能的掌握,他们更关心的是就业等实际问题,往往缺少对学生人文精神教育,从而忽视了对学生诚信与感恩的教育.虽然近几年来我国高校开始关注感恩教育,对此也进行了有益探索,但感恩教育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归根结底主要是因为感恩教育活动形式单一、教育目标不明确及缺乏整体长期规划等,例如部分高校只是通过张贴宣传标语或海报的形式呼吁学生学会感恩,这种形式无法深入人心,难以让受助学生因此转变感恩意识不足的状况,另外,高校可能只是在某一时间点上对某一批受助学生开展一次感恩教育活动,而不是对受助学生进行长期、推进式的感恩教育,这种缺乏长期规划的感恩教育工作也难以让学生常存感恩之心.还有很多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活动脱离学生特点与生活实际,缺乏针对性,难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学生无法从内心接受,要他们将感恩付诸实际行动中就更难了.
(三)忽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进行感恩教育时,高校经常忽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易感到自卑和不平衡以及羞于表达的心理特点,从而无法对症下药、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经历大都比较坎坷,容易出现自卑、焦虑、抑郁、无助、孤独等负面情绪.一是自卑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长期物质生活匮乏的现状中不断受挫,自卑感逐渐形成,这种情绪同时也造就了他们极强的自尊心.他们往往把他人的资助看成对他的同情或是怜悯,因此感恩回报心理也就很难从内心上产生.二是不平衡感.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社会贫富悬殊越来越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感受更为深刻,他们往往把自己家庭的穷困归结于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公上.因此,他们认为社会和他人所提供给他们的帮助都是理所当然的,没有必要感激.三是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性格内向,他们羞于表达或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从而不轻易表达内心的感激之情.只有抓住经济困难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才能探索更加合理的感恩教育方式.
四、高校资助工作中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
(一)以完善制度为保障.当前,国家资助政策绝大部分属于"无偿式"资助,过分强调经济困难学生的权利,而对于其需要履行的义务规定较少.这违背了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关系,导致权利与义务的失衡,让经济困难学生形成"过度"的权利意识.为减小政策的负面影响,国家应该将"无偿式"的资助政策调整为"有偿式"资助,提高资助政策的公平性和有效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完善:一方面,改变国家助学金发放方式.尝试将国家助学金经费纳入到勤工助学管理中,高校提供更多助教、助管、助研岗位,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参与这些岗位劳动来获取报酬.另一方面,进一步大力推行国家助学贷款.助学贷款是资助政策中权利与义务相结合比较好的产物,它既能为经济困难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提供经费支持,又要求他们限期还款,这培养了经济困难学生的上进意识和奋斗精神,有效避免了他们"等""靠""要"的依赖心理.(二)以认知教育为基础.美国心理学家戴尔.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一书中曾说过:"人类的天性是容易忘记感激别人."高校应当系统开展感恩知识教育,从而巩固、强化、提升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恩认知.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一方面,将感恩相关内容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当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大学生的必修课,也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将感恩教育相关内容融入该课程,通过讲授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关于感恩的经典故事,结合典型的事例,引导大学生开展课堂讨论,以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感恩认知.另一方面,开设感恩课程.通过开设感恩课程,教师可以系统地讲授什么是感恩,为什么要感恩,应该怎样感恩等内容,比如从法律中权利与义务对等的角度让同学们认识到感恩的重要性,使他们学会正确的感恩方式,做一个学会感恩的人.
(三)以情感教育为纽带.营造浓郁的感恩氛围.一方面,定期开展感恩主题教育活动.高校可以组织经济困难学生参加感恩演讲比赛、感恩知识竞赛、感恩征文比赛,组织他们观看《感动中国》《俺爹俺娘》等感恩主题影像作品等等.通过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使他们牢固树立感恩意识,培养积极的感恩情感.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园媒体宣传感恩教育.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网站、校报、微信公众号、微博、广播、宣传橱窗等校园媒介,宣传感恩人物和事迹,让经济困难学生置身于浓郁的感恩教育氛围中,使他们受到浸润和感染,心甘情愿地接受感恩教育.
(四)以意志教育为动力.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要求:"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感恩教育对于施恩与受恩双方来说都是爱的教育.高校通过对受助学生的感恩教育使之认识到生活中的鲜花与喝彩固然应该感激,但同时,生活中的磨难与挫折同样应该感激,因为正是这些才锻炼着他们的精神、意志和品格,显示出他们对人生乐观积极的态度,蕴涵着对人生责任与义务的庄严承诺.从这个角度来看,感恩教育正是当前德育工作的最佳突破口.对高校而言,可以"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等一系列感恩教育活动为载体,鼓励受助学生多参与,让他们亲身体验,在体验中学会感恩,在体验中培养社会责任感,传递爱心,回报社会.并以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使感恩逐步上升为一种校园文化,使更多的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
(五)以实践教育为提升."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光有感恩认知和感恩情感还不够,关键还是要积极开展感恩教育实践活动.经济困难学生开展感恩教育实践活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首先,以节日为契机,学会感恩国家、父母、老师等身边人.例如,在国庆节来临之际,高校可以组织经济困难学生观看爱国电影,观看大阅兵,一起唱红歌,激发他们的爱国、爱党之心,引导他们感恩祖国.其次,利用寒暑假组织经济困难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在寒暑假,高校可以组织经济困难学生去孤儿院、敬老院、福利院等公益场所奉献爱心,组织他们当交通文明引导员和春运志愿者,组织他们去边远山区、农村支教等.最后,鼓励经济困难学生去西部边远地区创业就业.与东部、中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目前还比较贫穷、落后,高校可以鼓励经济困难学生去西部边远地区创业就业,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为贫困地区的发展建言献策,为西部大开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