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机制初探

时间:2023/11/9 作者: 新生代 热度: 12156
杜鹤 滨州学院 山东滨州 256600

一、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党员在高校中队伍越来越壮大。中央组织部最新党内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8956.4万名,党的基层组织457.2万个。当下文化多元化、价值多元化,对大学生党员的入党动机、党员行为等带来了挑战。积极探索有效的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机制,提高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强化学生的党性修养和综合素质势在必行。

二、大学生党员心理发展问题分析

(一)入党前:从众心理、功利心理凸显

一项关于入党动机的调查显示:40.2%的学生党员认为入党是 “为了找工作方便”。另有调查表明,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提交了入党申请书,但大都是随大流的行为。功利心理、从众心理是大学生入党之前的常见心理,功利心理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分析,这种需要是低层次的需要。而随大流的从众行为,是一种对事情缺乏思考、不做分析的行为方式。

  入党后:自我角色偏差、人际关系矛盾凸显

  大学生党员在大学生中既是学生又是党员,具有双重角色,有的只见其一不见其二,有调查发现:普通学生认为学生党员“原则性不强,甚至自己也有违纪行为”、“重要时刻不能挺身而出”。实际生活中,不乏有大学生党员在向党组织靠拢过程中,争功夺利,普通同学极易因为”晕轮效应”对大学生党员整体队伍产生消极评价。

三、运用心理学规律进行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

(一)运用需要层次理论和动机理论,激发和维持正面入党动机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动机是激励人的行动的内在原因和内部动力。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人类的需要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要引导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激发学生为人民服务,实现个人价值的崇高的入党动机。另外,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过高过低的动机都不利于取得最佳效果,要把握动机与效果之间的关系。入党后仍要不断审视学生的入党动机,使之保持中等强度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二)运用心理契约理论,形成激励机制

心理契约是存在于组织和成员之间的一系列无形、内隐、不能书面化的期望。尽管心理契约最初是针对企业组织提出来的,但对于高校党组织同样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一般而言,心理契约包含七个方面的期望:良好的工作环境,任务与职业取向的吻合,报酬等。根据心理契约理论,首先要为学生党员提供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安排学生党员锻炼符合其未来发展与职业需要的能力,在这种基础上,形成党员对组织的归属感、价值认同,进而提供发展的机会。

(三)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做合格党员

党员是党性人、个性人、社会人的有机结合。从心理层面,一名党员必然包括党性心理、个性心理和社会心理三方面。党性心理主要是对党的态度、组织等内容。个性心理,内隐为党员的理想信念价值观、需要、动机等内容,外显在党员的行为方式、言语方式等方面。党员的社会心理指社会心理现象在党员身上反映,如从众心理、利他行为等。学生党员人际关系问题,就是党性、个性和社会性不协调的结果。解决人际关系问题,首先要认清人际冲突的本质。在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寻找共鸣,整合自己的党性和个性,通过共情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将个性心理统一到社会心理中。这要求学生党员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从以上三个维度进行自我概念的整合,明确党性要求,顺从良性社会心理,及时规避不良社会心理蔓延。

(四)进行心理行为训练,提高综合素质

目前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党员的问题,仅仅靠理论教育成效并不明显。心理行为训练运用咨询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以个体辅导和团体培训为方式,通过创设特定的任务情情境,让学生党员的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心理的成长和体验。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需要策划针对性活动,如:针对大学生党员信任缺失问题进行的拓展活动,内容可以设定“风中劲草”“信任背摔”等环节,让学生党员在活动中增强与他人建立信任感的能力。心理行为的训练,能够使学生党员发现自身行动中的心理劣势,收获正面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强化积极的行为方式,进而在生活中转变为不自觉的行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其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完成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治国必先治党,党的主体就是党员,大学生党员作为党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肩负着未来,又极具可塑性。合理运用心理学规律,将入党前和入党后教育相结合,将心理培育与行为训练相统一,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工作将事半功倍。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