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实践能力、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科学素养等培养有着独特的作用,尤其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实验教学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然而实验教学的现状和实验教学重要性出现严重失衡现象,下面由一堂“二氧化碳”常态课引发了对实验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教学片段
师:我们来学习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它的颜色、气味、状态是怎么样的?活动一:看一看:找出二氧化碳的有关物理性质
学生观察、闻气味等。
生:无色、无味、通常情况气态。
师:二氧化碳的密度和空气比怎么样呢?
活动二:比一比二氧化碳密度与空气比哪个大?
教师播放“向纸桶中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录象。
教师演示实验:蜡烛自下而上熄灭的实验。
教师拉开玻璃片,把它挡在上面一支蜡烛的上方,把一瓶二氧化碳缓缓倒入,上面的蜡烛首先熄灭。
学生窃窃议论并表示疑问。
师:没有成功,我再做一遍。
教师仍然按照上面的操作重新做了一次实验,这次教师总算如释重负,让学生看到了预期的现象。
师:蜡烛自下而上熄灭什么原因?
生: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助燃。
生:不支持燃烧
师:还有哪些实验或或者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它的密度比空气大呢?
生:二氧化碳灭火。
教师播放“死狗洞”的动画。
教师举例:一个父亲进入到久未开启的菜窖,不久就窒息,儿子进入去救,也窒息,解释现象并提出解决方法。
学生讨论。
教师播放“火把试验”的动画。
活动三:矿泉水瓶变瘪
教师演示实验:往收集满二氧化碳的矿泉水瓶内倒部分水,快速旋紧盖子,摇晃。
学生解释现象。
师: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师:还有什么现象证明这一结论?
生:可乐,汽水
……
二、互动交流:
《二氧化碳》授课教师(简称师1,下同):这个实验以前做都是做成功的,这次不知道怎么了?听课教师(简称师2,下同):你课前这个实验做了吗?成功率怎么样?
师1:来不及做,没做。
师2:如果有实验我们备课一定还要提前备实验,做一做实验,做好充分准备才可以进教室上课,这样实验成功率会高。
师2:这个实验为什么会失败呢?
师1:可能操作上还不够得当吧。
师2:这个实验是有技巧的,实验成功要求气体沿烧杯内壁慢慢倒下去,你把玻璃片全移开,气体会扩散,如果倒得过快,二氧化碳会全面覆盖在蜡烛上方,导致上面的蜡烛先熄灭,不利于实验成功。
师2:第一次实验没有成功,第二次才成功,成功的概率为50%,是否就能得出正确结论呢?
师1:嗯……应该分析一下实验不成功原因,用后面生活中灭火等例子进一步作解释。
师:
……
三、课例评析:
“二氧化碳”是比较典型的实验探索课,通过实验进行直观、形象的教学,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同样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实验,自己获得结论。为了获得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的知识,教师用媒体播放实验,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探索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教师演示“二氧化碳使烛焰自下而上熄灭”实验。成功的实验结果是蜡烛自下而上地熄灭,而在实际的实验中并非都是出现这样的结果,有的是同时熄灭、有的是自上而下熄灭、有的是都不熄灭、有的是只熄灭下面一支、有的是只熄灭上面一支。为何同一个实验会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结果呢?
事实上,这个看来简单的实验且隐含着重要的实验技巧。要使实验成功,在倾倒二氧化碳时,应在点燃蜡烛一会儿后就进行,要将集气瓶上的玻璃片稍稍拉开一点(防止二氧化碳迅速逃逸到空气中),顺着蜡烛对面的烧杯内壁慢慢倒下。
若倒入过快或玻璃片拉开太多,两支蜡烛熄灭的时间间隔短,看起来是同时熄灭的;若在离上面蜡烛较近的地方倒入,上面的蜡烛会先熄灭;若蜡烛燃烧的时间过长,烧杯内气温升高,空气膨胀气流向上,二氧化碳倒不进去,两支蜡烛都不熄灭;若将集气瓶上的玻璃片全拉开,二氧化碳迅速逃逸到空气中,两支蜡烛都不熄灭;若烧杯的容积比集气瓶在大得多,只熄灭下面一支蜡烛。
由于教师对实验没有认真的思考和研究,实验操作不规范,实验失败,教师应该向学生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避免让学生认为是偶然因素得到实验现象。随着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出现了教师预设外的意外,除了分析意外出现的原因,教师可以合理调整教学程序,进行尽可能的弥补,比如结合生活中灭火讲解原理。
四、笔者思考:
随着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涌现,新的教学资源层出不穷,教学手段、方法多样化,实验作为科学学科的基础的重要性反而渐渐得被冲淡了,实验失去了应有的重要地位。实验教学的不规范现象很多,已经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主要的问题:课前没有准备验或准备不充分,这个准备包括备课准备和实践准备;实验操作错误或不规范;实验失败或成功率低;用多媒体代替实验;甚至讲实验、背实验代替做实验等。实验教学现状向我们敲响警钟:实验教学改革迫在眉睫,亟待进行。为什么会造成实验教学被忽视的现象呢?首先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仍以应试教育为导向,重理论轻实践,为了使学生考试中取得高分,教师普遍采用讲授法,认为做实验浪费时间,教师做实验还不如讲实验,学生做实验还不如背实验,把实验要点讲清楚了、背会了,考试照样能得高分。
其二、教师实验素质下降、动手能力差,缺乏实验操作的技能技巧,缺乏设计、改进实验以及排除故障的创造性能力。
其三、现代媒体技术日益发展,网络资源不断丰富,网上有大量的动态效果可以很好模拟实验,要比做实验简单方便得多,课前不需要准备实验器材和实验、不必担心实验失败的可能性,而且轻松省时。
其四、现在的学生动手能力弱,不愿意动手、不敢动手、不知道怎么动手,实验能力低下。实验同一方法、相同的仪器,得出同一结论,思维含量低,没有创新,没有挑战。
其五、由于有的实验受设备条件和实验时间限制无法完成,有的实验可行性差、实验效果不明显,这样教师和学生对实验失去了信心。
如何改变实验教学的现状,使教师重视实验教学呢,加强实验教学呢?
评价作为导向,中考笔试增加实验题的命题,命题要有一定要求,要体现实验做与不做效果是不一样的,能检查出实验是否做过。进行实验技能考核,选择范围为教材要求开展的所有学生实验。有关部门加强对学校实验室、实验开展情况的督导评价。对教材中的不可行、实验效果不明显的实验进行改进。教研部门召开实验教学的探讨活动,比如实验规范培训、实验备课活动、自制教具、创新实验展示、实验探索课展示、实验实验论文评比等形成实验教学研究的氛围。加强教研室和仪器站的联系,能征订切实可用的、实验效果好的器材。
做为一线的教师,首先备课中除了备教材、备学生,有实验的话一定要备实验。在上课前做一做,有充分的准备才可以进教室。要有备用器材,万一不成功,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可以重新做,并能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其二、积极挖掘、开发实验资源。能做的实验一定要做,不能简单得用播放多媒体或讲授代替。教师可以自行设计实验,增设趣味性演示实验,挖掘简易小实验;变验证、测量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启发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改演示实验为师生协同实验,条件允许可以安排随堂实验,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教师可以布置课外实验做业,比如你还能设计什么实验证明大气压存在。其三、教师开放实验室的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
如果把学生科学教学看作是大树的生长,那么这棵大树的根在于实验。只有大树根健康生长了,植物才能枝繁叶茂。我们的科学教学以实验为基础,如果学生在实验中充分体验、感悟、思考,才能更好建构科学知识,有利于理解科学的本质,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科学素养,没有实验作为基础的科学教学,如同枯木失去生命力。因此我们呼吁实验教学不容忽视,回归实验教学的重要地位,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赞(0)
最新评论